浅析陕北窑洞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17:57: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文地理学》论文 ——浅析陕北窑洞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年级:2012级

专业 :地理科学(师范)

姓名 :李 勇

学号:222012318011093

指导老师: 何多兴

2013 .11.25

摘要 :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是经济省钱的建筑方式。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无固定的朝向,由成排的圆拱组成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村落。

人类自结束筑巢而栖的高空生活后,择洞而居成为繁衍生息的最佳途径。洞穴定居标志着人类利用大自然跨入了新的纪元。陕北窑洞则是人类定居方式的活化石。穴居和窑洞有直接联系。天然洞穴不必营造,是猿人本能的栖居之所。因为人类祖先在掌握能够凿穴的石器工具后,受到这种空间的启发才发展到人工穴居阶段。人类祖先住天然洞穴的历史比住窑洞的历史要长得多。窑洞这种人类居住形式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上,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证实在从母权走向父权的整个过程中,恩格斯关于“最激烈的革命”和“英雄时代”的论断对居住的穴居文明的伟大贡献,从而展现窑洞的历史渊源。

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明末清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早在120万年前,黄土开始堆积陕北这块土地也在年复一年的变化中不断被岁月风蚀、切割,最终形成这般沟大山深、万壑纵横、苍茫壮丽的景象,也造就了这般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从而成为窑洞的发祥地和摇篮。在黄土高原盖窑洞有三个原因:

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

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定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的优点。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