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湖八景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9:15: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溱潼八景

家乡区县: 泰州市姜堰区

溱潼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原名秦潼,古称秦泓。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这里河港交织、气候湿润,境内多处发现麋鹿化石遗骨和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器。大约在5000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居住,因其地面海向阳,属海阳地域范围。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置泰州路,此间溱潼始称为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这里是中共民主政权兴东行署辖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民主政权兴东县溱潼镇设在这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民主政权兴东县兴南办事处设在溱潼,1945年10月民主政权溱潼县成立。

1949年5月19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决定撤销溱潼县,溱潼行政区从原国民党时期的东台县划入泰县,为泰县溱潼区。建国以后,此地行政区辖几次更变,1999年9月,溱潼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再度合并为溱潼镇。

溱潼八景:

溱潼旧有八景之说,说法有二:一说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府教授溱潼孙家庄进士孙乔年,分别以八处自然景物为题材,题了七绝八首,景以诗传。其八景是:东观归渔、南楼读书,西湖返照、北村莲社、花影清皋、禅房修竹、石桥明

月,绿院垂槐。辛亥革命前后,溱潼八景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即:东观观渔、西院庭槐、北村禅院,板桥秋月、堤柳春莺,花影清潭,荒窑灵树。

这两种说法,有同有异,但仔细一排,有七景相同,只是称法不一。不同的是诗中有禅房修竹,而后者则为荒窑灵树,现在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是第一种说法。

东观归渔

东观是一座道士庙,里面的菩萨甚多,足有七、八个系统。他们毗邻而居,俨然象是大杂院。因该庙座落溱潼镇东头,所以称东观。沿东观围墙外二米处,便是东大湖,一泓清水澄澈见底。每当夕阳西下,渔舟唱晚,渔人之乐,饶有情趣。其诗云:苍茫暮色夕阳斜,三两渔舟泊水涯,白发引觞儿绕膝,醺醺红面映流霞。

南楼读书

古寿圣寺,俗名河南寺,南寺,在镇南,与湖南村、湖北口、湖西庄隔湖相望。寺内有三间两层大楼名水云楼,取其云水苍茫之意。水云楼建于明代。道光《东台县志》称其为溱潼古迹,并且绘了一幅图附在志上,观其图,可见当年水波云影,楼台耸立,树木扶疏,风帆远近,景色十分雅致。水云楼原来四角翘起俗称“泛角”,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后来主持僧大更和尚重砌,改为不“泛角”。据说明代吏部侍郎储巏少年时曾来此楼读书。故“南寺书楼”又称“南楼读

书”。南寺已成为溱潼粮食仓库,水云楼不复存在。此景意境,只能从诗中去体会了。登临纵目瞰三湖,帆影迷离戏水凫,料得储君居此日,课余闲睡一尘无。

西湖返照

“西湖返照”与“堤柳春莺”,两者要从“堤”说起,明代泰州盐官杨澄为方便运盐,沿泰东河筑堤一条,史称杨公堤。据《东台县志·杨公堤记》中载,堤高七尺,树以万柳等云云。堤长百余里,柳树成荫。“堤柳春莺”的景色,可想而知。溱潼西北角(即现在盐仓库),当时为纤夫的“茶岸”。因“茶岸”地处西大湖,连接夏家网,那滔滔白浪,汪洋一片。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在湖面上,景色诱人。盈盈绿水映长虹,倒影楼台镜底红,片片去帆风力饱,秋芦似雪映丹枫。

北村莲社

北村即现在溱潼医院西边广场主席台处。溱潼北村有一大家,姓朱,过去在北村建屋几楹,以为别墅,因门前有两口池塘,栽满荷花,每逢盛夏,荷叶亭亭,莲花朵朵,集社吟诗,畅饮高歌,抒发情怀,故称为“北村莲社”。后来朱家在北村又建一座阁子,供奉地藏王菩萨,庙名北禅院。人们泛称北楼。从孙进士的诗章里,不难看出,“北村莲社”这一景点,在他写诗的时候,即已湮没了。十里荷花今已无,芳塘遗迹尽糊涂,闲谈昔日社中景,雅士群居诗酒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