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选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3:39: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读书感

一.认识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的心血,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彻底揭示了资本家的阴谋。科学的阐释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两大阶级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别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群体,而且无产阶级的利益在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下受到严重的损害和剥夺。对于劳动者而言,他们在社会中付出的劳动越多,遭受的剥削和折磨就越多,他们创造的财富越大,自身得到的财富比例反而更小,被剥夺的就更多。无产阶级如果想维护自身的利益,就必然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来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利益的分配表面上是公平的,工人劳动获取工资,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在这里利益关系是对立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里,工人没有权利参与其中。工人生存中所必需的资料是靠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换来的,而不是分配得来的,雇佣关系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工人用工资换取相应的生活资料,这是仅仅是一种交换行为,绝对不是分配。劳动在此时作为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就属于资本家,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分配是只属于资产阶级的,他们分配的是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内将全部剩余价值按照各资本家所占有的资本比例进行分配,分配后每个资本家得到的利润有多少,就决定了他们的资本有多少,因此,在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无限过大时,资本家就不断的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雇佣更多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壮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通过前期资本的积累,使市场上充斥着自由出卖自身劳动力的工人。马克思这样写道:“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时代中,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利益有所不同,资本家通过生产无休止的获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得到利润,作为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工人往往通过不断的劳动所得劳动力的价值满足自己对于生活资料方面的利益需求。

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的设置即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而排挤和剥夺无产阶级的利益,故而两大阶级已然从本质上产生了利益上的关系和矛盾。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以利润形式体现的剩余价值的无限增殖,而剩余价值则是无产阶级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为资本家创造出来。因此,两者之间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因为资本家所需要得到无限扩大的高额利润,是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并不想让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正是这种对立的利益关系,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无法从根本处调和,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两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表面上的调和。 二、资本论带来的现实意义

.

.

《资本论》中的思想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归根结底是社会利益分配的状况,而现阶段,经济利益分配又是整个利益分配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面临着来自于整个世界的巨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此时的利益分配得到合理的处理,就自然能够在发展中有更为快速的进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关系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整个国家能否顺利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调整经济利益关系,使经济改革和创新成为满足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平调整。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经济利益在整个社会中的分配和格局状态,尤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其自身的各种矛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及时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使其能够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通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矛盾的揭示,一方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两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性矛盾,另一方面指出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利益矛盾即便能够得到一定的协调,但却有可能导致更为尖锐的矛盾,这无疑需要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进行转变。马克思认为,工人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而资本家靠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得到资本的利润,资本家的这种非劳动收入,是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造成的。这些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生产资料公有制,那么在工资和利润的分配上就必须公平、公正,缩小收入差距,让所有人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分配制度的制定必然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利益分配上也必然出现诸多的特点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百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只能通过立足于长远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才能对固化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使中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获益,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在经济利益分配制度的制定上,应更加重视各方的利益权衡和和内在矛盾的处理,从而来实现经济利益各个方面的和谐与统一。

.

.

经济学发展史

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大致划分为六个阶段: ?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 古典学派; ? 新古典主义; ? 凯恩斯主义; ? 后凯恩斯主义时期;

? 新自由主义对主流经济学的反攻时期 一.重商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早期的经济研究侧重于经济政策,研究领域侧重于流通领域。早期的经济政策研究在主张政府干预、保护贸易这一点上特征突出,经济学家把这一时期(15-17世纪)的经济研究概括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者坚信,对外贸易是国家致富的唯一手段。在国际金融制度得到高度发展以前,对外收支逆差必须用现金弥补,而国际间唯一可接受的现金形式是金银,因此贸易赤字会导致国库空虚,反之则国库殷实。从中可得出结论,出超将带来国内经济增长,而入超会使国内经济萎缩。这种思想迎合了当时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需求,并在事实上引导了十七、十八世纪的商业革命。 二.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派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从起飞到昌盛时期的主流经济学派,它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既是对封建旧制度以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想的批判,也是对经济自由主义新时代的呼唤和论证。

古典经济学信奉经济自由主义。他们坚信,自由竞争市场势力的自发作用能够保证经济生活的协调和稳定增长,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他们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但他们认为,国家只需充当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守夜人”。

1.亚当?斯密

(1)著作《国富论》

(2)观点:把个人利己行为与社会财富和经济福利内在地统一起来 (3)结论:价格调节(市场竞争价格)经济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秩序

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明确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于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就成为《国富论》的主题。 斯密看来,国民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后者又取决于分工。斯密进而以交换来解释分工产生的原因,指出分工的程度取决于交换的能力或市场范围,

.

.

货币只是一种流通工具。斯密区分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然而他又认为商品的真实价格由工资、利润、地租三部分构成,由此他第一次将社会分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他认为,资本积累是发展生产的另一必备条件。

2.马尔萨斯

(1)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人口原理》

(2)观点:生产率每前进一步都会伴随着人口无节制的增长 (3)结论:人口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在他的人口论中,马尔萨斯从两个前提出发:一、事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二、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在这两个前提下,他断言,人口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比率增加,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因此,人口的增加会受到生产资料的限制。由于马尔萨斯试图证明劳动人民贫困和失业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而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无关,因此,他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代表。

3.大卫?李嘉图

(1)著作:《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2)观点:劳动价值理论

(3)结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指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但并不是个别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实际所耗费的劳动,而是必要劳动。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他们的绝对价值。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他是表现其它商品价值的媒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分配理论。他认为,在既定的收入格局下,地租是主动的,首要的,最有保证的;工资有其固定不变的法则和水准,是发展生产不得不支出的代价;利润则是支付了地租和工资之后的余额,最容易受到损害。 4.穆勒

(1)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

他规定了使用价值、价格、价值(交换价值)的定义。他将价值分为市场价值和自然价值。市场价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自然价值决定于它的获取难度。他第一次提出了信用与物价的关系。 他完全接受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但他的论证方法不同,他比较的是同量劳动的不同效率或产量。

他考察了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批判了奴隶制和封建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肯定,但认为需要进行改良,对经济自由主义和干涉保护主义采取折衷,提出了适度干涉主义。 5.马克思

(1)著作:《资本论》

一般认为马克思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发展了剩余价值学说,并分析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马克思是第一个充分利用历史唯物观和辩证法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经济研究领域。他

.

.

还在穆勒的基础上,解释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客观上,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自身矛盾所带来的危机,加强了经济调控,而经济学也进入了下一个时代—新古典时代。 三.新古典经济学

1、1870年前后,英国的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人瓦尔拉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

内容及影响:发现和分析了需求、效用和偏好,进行了一般均衡的分析;引发了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开创经济学新课程。

新古典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的经济理论。它的基本观点和古典主义相同,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同时它也融合和吸收了其它一些学派的观点。它渊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所谓“边际革命”。当时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了以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他们使用抽象演绎法、边际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和数理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边际效用理论、时差利息论和一般均衡论等在内的理论体系。它把市场现象归结为个人选择的结果,着重解释在技术知识、社会习惯以及资源稀缺的约束下,个人在市场上进行的主观评价和选择,会导致市场过程的协调和均衡,进一步证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确性。

2、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发表著作《经济学原理》

内容及影响:综合了当时各种经济理论,使经济学走出象牙塔,成为备受政府和社会重视的学科;其剪刀均衡价格论把供给和需求曲线综合在一起,使经济学向简单化、直观化、定量化迈进了一大步。 马歇尔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和人,注重对人的心理和动机分析。他利用连续原理、边际方法和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需求理论、供给理论以及二者的作用下的均衡价格理论,力求说明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作用如何作用、如何达到均衡,从而决定商品价格。在均衡基础上,他讨论了分配理论,指出存在四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对生产有贡献,并说明了这四种要素的价格决定。 四、凯恩斯革命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 代表人物:凯恩斯

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影响:开创了干预主义时代,成战后经济学主流。

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对西方经济学界和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把凯恩斯《通论》的出版称为“凯恩斯革命”,认为凯恩斯在西方经济学中进行了一次思想革命。凯恩斯是对西方国家已经并且正在奉行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理论论证,这一理论论证反过来又成为西方国家实行政府干预的依据。美国新政和《通论》的关系说明了这一点。《通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新政的实践所作的理论说明,这种理论又反过来为新政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新政的发展。 五、后凯恩斯主义时期 代表人物:萨缪尔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