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0:21: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指,连自己都不喜欢干的事,就不要叫别人干。
听起来很高伟的一句话,但实际上孔子及儒家做了另外一件事“己所有欲必施于人”,意思是我认为对的,我宣扬的,你就必须照做。你不照做就是没有“道德”,所以这就是另一种压迫。做为早期的一些开创私学的先驱者中,孔子只是其中之一,他在其中有一分功劳,不过后世的儒生为了神化孔子,把孔子塑造成第一人,把所有功劳全部归于孔子。以成就后世孔子万世师表的名字。抹杀了几乎所有先驱者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名字。为什么用几乎,另一个早于孔子的先驱者。柳下惠是孔子所称赞的人,所以他们没有完全抹杀掉他的存在。
可想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可以这样做事,儒家统治的上千年,冤案不知有多少。
我们再来看后世儒家误读的xx思想: 被误读的思想之一“读死书”
当今中国的教育就是在读死书,这也是因为后世儒生的盲目崇拜孔子,而没去体会孔子的真正含义。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听什么就是什么。而会思考的人不能因为自己聪明就不学习,长此以往也会变成笨蛋。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孔子的教育都是作答的方式,都是学生提问,孔子解答,其中就引入了一个人自身的思考过程。孔子希望弟子们是自己领悟到的,而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在孔子众多的弟子里,也只有颜回明白了“举一反三”的道理,所以孔子对颜回是最喜爱的,可惜颜回虽然聪明,不过也只是个马屁精而已,他的回答,无一不是摸准了孔子的喜好在回答。而相比之下最务实的商人子贡,和重义气、性格刚直的子路,则经常被孔子大骂。说白了,颜回都说好听的,那两个太实事求是。
读死书是怎么继承下来的呢?就是孔子的直接传人曾子,曾子天资愚笨,是个老实人,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爱反抗,所以这种人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必然是“读死书,认死理”的结果。.
6 / 14
这样子的一代传下去,孔子提倡的思考精神没有了,有的只是对先人的崇拜,对老师长辈的崇拜。我们今天的国人也还被这样的思想捆绑着,总会用“吃的米比吃的盐多”的话,去教训晚辈,但实际上,年龄不是智慧的标尺。年幼者不一定就比不过年幼者。真正有创造能力的人,往往是年轻人,而不是老者。因为年轻人有热血与朝气,敢于去与现实拼搏。而老者经历了太多沧桑与精力的衰竭,更愿意过着接受现实的生活。如今我们的教育就是父母长辈,老师的教育肯定是对的,小孩的任何奇思妙想必须在父母长辈、老师的理解范围之类,如果大人们觉得是不正确的,那么就必须纠正。
被误读的思想之二“官本位”
“学而优则仕”现在很多人说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是孔子的思想,这里必须解释清楚。孔子的确说了这句话,我们要客观的分析这个思想,孔子说这句话的原意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孔子是一位有伟大抱负的人,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知识去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达官显贵之路。而如何才能做贡献呢?当时来说,他认为只有做官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才提出,有了学问就要去做官,做官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这个社会。
所以他批评自己的弟子樊于,去学农。有了学问,不去做官,而去做那些普通人干的事,就是没志向。先秦士子都是非常有尊严的,奉行的都是,我的财富要与我的才能相匹配的理念,对于他们来说,拿着国君给的官位与赏赐,而毫无贡献,他们自身都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当时的士子决大多数都有傲骨,绝不是后世那种儒生,买官求官之辈。虽然“学而优则仕”不是孔子的原意,但是基于儒家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可怕后果。
出于孔子自己他会这样去理解,不代表后人,所有人都这样去理解,而且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很容易给人形成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好比革命者都还有叛变的,在利益面前,很多有志向的人,屈服于物质利益之下。所以是后世很多利欲熏心的人,很多想当官发财的人借用孔子的这句话谋私利,也有部分读死书,认死理的以自己狭隘的偏见去学习儒家。这就造成了,后世的读书人大多是不劳动的,而且先天的鄙视那些劳动人,认为这些都是没文化的“下等人”做的,他们做的,就应该是当官,治理天下,把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其实已经是污蔑了孔子的真实意图。如此的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视废纸一张的“文凭”
7 / 14
高过一切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大学毕业后,不是积极投入到各行各业,而是去先考“公务员”。人人都痛骂“公务员”,但人人都想去做。这就是人趋利避害的心理。也印证出“公务员”这个皇粮职位是多么的优越。官本位思想的泛滥,必然是跟其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的。试想,如果“公务员”的职位没什么油水的情况下,人们凭什么要去挤破头颅?
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而儒家大肆鄙视墨家言“利”,认为帮助别人是“义”,是不需要回报的,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我会去帮他,那是义的体现,是君子的道德。那么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比如一个人的母亲和一个陌生人掉水里。这位君子救谁?不救自己的母亲是不孝,不救陌生人就是不义。儒家是没办法自圆其说的,所以儒家提出了“百事孝为先”,也就是先顾自己人。儒家明明是提出了一个符合人自然心理的“自私的爱”,却非要说他的爱是“无私”的。所以儒家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后,反而使人变成了没有道德的人。儒家讲了上千年的“仁爱”,而现在的人,还在说“世风日下”。难道古代就更好?这证明了儒家的“仁爱”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喜欢搞祭祀,认为这样是尊重先人,只有懂得尊重先人的人,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以导致今天很多人都是大搞形式主义,做表面工程。比如葬礼,墨家认为人死了,简单料理就行了,生前该尽到做子女的义务做到了,就行了。而儒家就是要大搞特搞,唯恐天下不知道他是孝子。当今很多人也是如此,父母在世,根本就不关心父母的生活,父母死后,请什么丧葬公司大办丧事。这又有什么意义?说直白点就是装13。现在这个病态社会尽然发展到死人来跟活人抢地的地步,说白了。这都是一切利欲熏心的人,利用儒家的这一套理论来谋取私利。而儒家的思想成了他们合理的保护伞。
孔子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其实都是道德,都是用道德去约束人,不过道德这东西是说不清楚的,怎么做才能算是有道德?如果某一件事,没做到是不是就没有道德?比如地震捐款的事,捐与不捐,捐多捐少,本来是出于每个人自身的实际情况,奉献自己的爱心。而且不一定就要捐钱,捐物也可以。但现在是什么状况呢?每个人在“道德”的压制下,不得不捐,而且在相同条件下,捐的数目还不能看起来与别人差距太大,捐少了,被说成小气,捐多了,别人
8 / 14
认为你是在装13。所以在儒家的这种“道德”管制下,人人都活得很虚伪。人人都很厌烦,但又不得不去做。
刚才我们谈到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我们再来说孟子。
孟子是一位与孔子很不一样的人,可以说孟子就是当时的愤青,他看不惯的事就要吐遭。而
孔子相对比较厚黑一点,孟子则是直来直去。
孟子是孔子的疯狂粉丝,极力倡导孔子的“仁爱”,而且还把“仁爱”的一面强化,孟子言“春秋无义战”意思就是到处都是为了利益发动战争。所以孟子是强烈反战的,孔子其实是不反对战争的,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只字未提战争的对与错,他本人及弟子也带兵打过仗。
而孟子在儒家思想里,提出了“义”,也就是说,战争必须是“正义”的,侵略战争是不对的。所以孟子是反对学武的,认为学武的人就好斗,从孟子开始儒家的“仁”极端化了。所以他说擅战的服上刑,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天下就太平。这样的结果。只是要让我们学宋襄公。宋朝的名字。。也许就预示了它的命运吧。所以后来的儒家把六艺里的“骑”“射”,这2个淡话了。
孟子虽敬仰孔子,但他一样的反对孔子的部分学说。 xx曰:
‘我战则克。xx则曰:
‘善战者服上刑。孟子反对战争,而孔子则不反对。按孟子的说法孔子不是要服上刑!!
孟子认为君暴可诛,而孔子是君暴也不能诛。
孔子赞赏管仲,孟子轻视管仲。孔子尊周为主,称周王曰‘天王’。孟子游说诸侯说:
‘地方百里而可以xx。’又说:
9 / 14
‘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将置周王室于何地?岂非儒家叛徒??
孟子大骂纵横之术。孔子却让子贡用纵横之术游走列国,引发了四国的大战,却救了宋国灭亡的危难。
这里就看出了孟子把儒家思想有所发扬,也有所更加空想话。比起来,孔子的务实程度高于孟子,孟子对于爱的延伸则大于孔子。
儒家是讲“礼”的,“礼”就是谦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汉以后,渐渐的变成了羔羊。民族血性里没有尚武精神,而且总是喜欢忍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弹,所以中华民族当内部柔弱时,长期遭到外族侵扰。特别是儒家最鼎盛的宋朝,简直就是个丧权辱国的时代,对内是重文士,轻武将;对内盘剥百姓,对外朝贡求和。文士当统帅,仗打输了,责任往武将身上推,仗打嬴了,功劳是他的。这就是宋朝柔弱的原因。有的无良学者还在提什么宋朝的GDP,放眼今日的GDP,就知道跟宋朝是如初一侧了。
孟子的对儒家升华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对等的爱”,在孟子眼里,君王无道,那么人民就要另选明主了。来强迫君王对人民行“仁爱”。
作为儒家继承者来说,孟子是很好领会了孔子思想,并且有很大提高的人 xx言: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思就是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孟子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意思是完全相信书,不如没有书。
孔子的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爱,强调尊卑有序。孔子只强调君王要自觉爱子民,而没有如果君王不爱子民会怎么办的思想理论。
10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