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4:32: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3
第三单元知识测验
《寡人之于国也》
背诵提示:本文采用对话体来展开全文,所以语言较之浅显易懂,背诵过程当中,只需明确文章各个自然段所表述的思想内容,紧扣住文章的行文结构,以及步步推进的行文条理,以线代面,全文就容易识记了。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弃甲曳兵而走.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B.谨庠序之教(这里指认真从事) .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 (1)非我也,岁也 答案:( ) .
D.王道之始也(开端) .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答案( ) ..
A.年岁 B.时光 A.强取;季节 B.丧失;时机 C.年成 D.星宿名称 C争夺;时代 D.削除;时间 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5.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察邻国之政 ②填然鼓之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未之有也 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 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二、课文阅读训练
“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1.这部分第一段共五句,可分几层?请回答,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答: 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第 1 页 共 8 页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氵夸池(数罟:密网) C.谨庠序之教(学校)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失生命) ..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
5.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无乃尔是过与
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劝学》
背诵提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生动、形象、而且简明的例子来展开论述,背诵的前提是要理解文章,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翻译参考书弄清文章的文意、层次,以及各个自然段的主要论述内容,再大声的诵读以致背诵。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为(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2.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g.代词,同“尔”,你,你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________ (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________ (4)蟹八跪而二螯________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
4.例句“上食埃土句”中的“上”与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第 2 页 共 8 页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车柔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D.(3)(5)(6)(8) 6.指出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 ]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雁荡具体而微者。 D.今战士还者不足两万耳。 7.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①车柔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科己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其至又加少也 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 二、阅读
阅读下面节选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中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②而临百仞之渊 ..③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④庶人不服 ...2.下列句子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
A.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B.其质非不美也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过秦论》
背诵提示:本文选择了秦王朝由兴到亡的整个史实作为论据,所以文章信息含量比较多,但文章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写汉赋的手法写说理文,汉赋的特点是铺张夸大,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来组织这些材料,另外,明确各个自然段、自然段内部的层次关系,从一点一滴的识记推到全篇的识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础知识
第 3 页 共 8 页
1.下列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蒙(承继)故业 ②信(可靠)臣精卒 ③因河(河流)为池(护城河) ④试使山东(崤山以东)之国 ⑤收天下之兵(军队)聚之咸阳 ⑥履至尊而制六合(天地四方)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2.下列句子属省略句的是[ ] A.南取为越之郡,以为桂林象郡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下列各句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 ⑦以愚黔首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②/⑤⑥/④⑦/③ C.①②⑤⑥/④/③⑦ D.①②⑤/④⑦/③/⑥ 4.通过第三段,概括层意 ①取得的功业(不超过5个字)________ ②对外政策(不超过6个字)________ ③对内政策(不超过6个字)________ ④实行政策的目的(不超过5个字)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用竖线将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简述各层次的大意。 6.上文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文连续用了九个“也”字,这样写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句子中哪一句的“也”字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 ]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上文论述的论点是:______,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4 页 共 8 页
《师说》
一. 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a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a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o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u,阿谀,奉承 二.填空题
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第 5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