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完整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22:12: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 第一章

一、 单项选择题 1( B)

A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 创立了唯物史观

C 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位 D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 C)

A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 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 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3(D ) A 它的革命性 B它的能动性

C 它的科学性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A ) A 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5( C)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经院哲学

C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6( C) A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 D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7(B ) A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 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C 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

新增考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作用。 二、 不定项选择题 8(AE ) A 它的批判精神 B它要改变整个世界

C 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D它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 E它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9(ACE ) A 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B 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C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D 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内容 E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10(BCDE ) A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答案 B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C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相结合 D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 E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人民所掌握 11(BCDE) A 它是“科学之科学”,包括一切科学 B 它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C 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D 它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E 它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 12(BCD) A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B 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 C 创立了唯物史观

D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 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解决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现成答案

. .

.

第二章第一节

一、 单项选择题 1 (C)

A 外在性B 可感性 C 客观实在性D 直接现实性 2(C)

A 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 B 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 时间和空间 D 实践和社会 3(A)

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 C 不可知论 D 相对主义 4(D)

A 客观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不可知论 D 形而上学 5(D) A 否认时空的客观性 B 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C 否认时空的可变性 D 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6(A)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B) 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 B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8 (B)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9(D)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

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A) A 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B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12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D) A 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 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 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二、 不定项选择题 13 (ABCE)

A 自然界盲目自发的的运动 B 动物的本能活动C 人的感性活动

D 人的感性认识 E 14(BCDE) 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5(ABCD)

A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 E 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 .

.

16(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 A 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 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 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 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E 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17(ABCD)

A 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 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 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 18(BCE)

A 形式 B 主体 C 承担者 D 属性 E 19(BCDE)

A 它是辩证法革命本质的根本体现 B 它是理解运动的前提 C 通过静止可以衡量运动 D 它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E 它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 20(BC)

A 惟一特性 B 根本属性 C 存在方式 D 内在结构E 外在形式 21

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E)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 E 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2 CD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 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第二节

一、 单项选择题 1(B) A 实体性B 直接现实性C 目的性D 能动性 2(C) A 科学实验 B 社会关系实践C 生产实践 D 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3(C) A 自我意识的出现 B 社会对自然的诞生 C 人类的实践活动 D 自然对于人的生成 4(A)

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5

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二、 不定项选择题 6(ABE)

A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B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 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具有确定性 D 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 .

.

E 7

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CDE)

A 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8(ABCD)

A 实践决策 B 实践目标的制订 C 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D 实践结果的检验 E 实践的无限发展 9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CDE)

A 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

B 动物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 C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D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E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节

一、 单项选择题 1(C)

A 人工语言的形成 B世界的物质本原C社会性的劳动活动 D 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2(D)

A 多样性的统一 B意识与物质的统一 C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D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3(C)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4(B)

A 客观性B 能动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 5(C)

A 人脑的进化B 动物心理的产生C 劳动D 语言的产生 6(D)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古代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7(D)

A 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 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 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8(A) A的实践活动BCD 9(D) AB CD 新增考点: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二、 不定项选择题 10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E)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 11(ABCDE)

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 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C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12(BCDE)

A 运算速度B 有无社会性C 运动形式D 有无创造性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