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6:27: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13
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E)
A 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 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 14(CE) A 具有能动性、创造性B 具有思维的属性
C 可以代替人脑的一部分活动D 可以完全取代人脑 E 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 15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BD) A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 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 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 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16不能充饥”,这是因为(DE)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第三章第一节 一、 单项选择题 1(D)
A矛盾和运动的观点 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C普遍和特殊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 (C)
A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C 是否承认矛盾 D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 3过程论思想是(D) A B C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4(A) A 重复性和客观性 BC 普遍性和特殊性 D 5(B)
A 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对事物的错误反映 B C 以正面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D 6() A 机械论的观点 B C D 7(C)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8(C)
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9(D)
A 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 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 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 10法(D)
A 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B 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 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 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 .
.
二、 不定项选择题 11(ABCD)
A 一部汽车B 生命有机体C 城市交通D 人类社会E 一堆杂物 12指(ACD)
A 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C 辩证的思维 D 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E 唯心主义辩证法 13(ABCD)
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B 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C 辩证否定的原理D 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原理E 矛盾特殊性原理 14(BC) AB CD E 13(ADE) AB CDE 14(BCD) A 抓典型B “欲擒故纵”C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D “为了前进而后退”E “有备无患” 第三节
一、 单项选择题 1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B) A 唯心主义B 形而上学C 诡辩论D 绝对主义 2(A)
A 同一性和斗争性 B 普遍性和特殊性C 贯通性和排斥性 D 绝对性和相对性 3(B) 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辩证法的观点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诡辩论的观点 4(C) A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B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D 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D)
A 量变质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6(A) A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 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7(D) A 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 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二、 不定项选择题 8(ABCDE) A 揭示了联系的实质内容 B 揭示了发展的内在动力
C 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D 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 E 9
法思想有(ABCE)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 10括(BDE)
A矛盾双方调和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C矛盾双方自行消失 D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E 11(BE)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 .
.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E 12(ABC)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C“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D“独中又自有对。”E “万物皆化。” 13(ABC)
A“物生有两”B“万物莫不有对”C“耦之中又有耦”D“和实生物”E“过犹不及” 14(ABC) 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 “礼之用,和为贵。”D “一分为二”E “动非自外” 15(BCE) 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16(ABD)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17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E)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18(ABDE)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 普通和特殊的关系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9(ABDE)
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0(ABE)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E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1(CDE)
A 矛盾两方面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B 构成系统的主体要素 C 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D 对事物发展起主要作用的矛盾 E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工作重心所要解决的矛盾 第四章第一节 一、 单项选择题 1(B) A 感觉论B 反映论C 经验论D 实践论 2(D)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 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D“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3(B)
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C 认识机制上的对立D 认识方式上的对立 4(D)
A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武器 B 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化 C 逻辑工具和方法的进步 D 人类实践的发展 5(D) A存在和思维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现实和理论的关系 D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6(C) A 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 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 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 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
.
7(D) 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8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
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 主要来源于后来的实践 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9(B)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0(B) A 熟知即真知B 熟知不等于真知C 熟知起源于真知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1(D)
A 普遍性B 绝对性C 客观实在性D 直接现实性 12
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C)
A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B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D 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 13(B) A 实践具有客观性B 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C 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D 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 14(D)
A 人脑的发育程度B 人的智力状况C 周围环境D 人的实践活动 15
上说明(D)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6(B)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7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C) 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二、 不定项选择题 18是指(CDE)
A 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B 主体实际地把握客体的过程
C 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过程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 E 19(BD) A 世界的可知性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起源于经验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0(BCD)
A 人的主观意识B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D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E 一般的人 21(BD)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 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D 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E 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 22(ABCD)
A 实践关系B 认识关系C 价值关系D 审美关系E 主从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