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9 9:47: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土地制度主题
1.(2015·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4月联考·40)(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 300 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 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鱼鳞册始行於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据史载:“ ( 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 “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 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16 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9 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北魏到隋唐,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宋代不立田制,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可知农民身份从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宋代不立田制,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可知宋朝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其重要原因;宋朝时期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导致农民土地大量丧失,身份角色发生变化;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第三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可知黄册、鱼鳞图册的
1
编制为封建国家赋役征收具备有效法律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来源;“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可知该图册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第四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三“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可知明清时期农业实现了生产区域专业化;““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可知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可知农业生产实现了产品商品化。
(2)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一“北魏到隋唐,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可归纳概括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可知明清时期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三“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材料二“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 倍”可知佃户制度下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材料三“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可知农业手工也产品逐渐投入市场,市场与农民的联系、影响日益紧密。
【答案】(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2 分)
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不抑兼并等。(6 分)。
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4 分)
特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4 分)
(2)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市场与农民的联系、影响日益紧密。(9 分。答出任意 3 点得 9 分,总分不得超过 9 分)
2.(2015·安徽合肥二模·36)(30分)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外土
地制度的变革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1)。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
2
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表1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项目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8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10分)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主题 【解析】(1)据材料一“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可知农业革命的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据材料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