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3:34: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年级下册 《认识图形》说课

下面我从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重点感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新课程安排在了二年级下册。因此,本节课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 (二)基于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和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观感受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面”在“体”上。

(四)说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若干组积木、白纸、教学奖励需要的小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说教法学法分析

本次教学活动以“情境引入—合作探究—建立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再到建立模型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为了让学生体验“面”在“体”上这一空间概念,我采用了学生熟悉而又乐于操作的积木,并制作了生动有趣的课件,利用多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制作的机器人贝贝,生动活泼的形式辅助着老师,自始至终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空间概念。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套积木,若干张纸。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小小的积木变化无穷,玩积木使我们更加聪明,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各准备了一套积木,请你拿出一个你认识的,你最喜欢的积木”

“谁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这里是用直观实践的方式复习旧知识,为新图形做铺垫。) “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瞧,我们的新朋友来了,他叫贝贝。在他的身上藏着新图形,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玩积木、看动画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一上课就采用这两种方式刺激儿童,他们的学习愿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同时,我这样设计的意图也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初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能够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我分层设计了2个环节:观察操作—汇报交流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长方形、正方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积木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哪种图形?(让学生到前面指一指)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突破难点,我又进一步设计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正理解“面”在“体”上。

首先,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形从长方体、正方体上请出来,并把它们留才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个要求既有挑战性 ,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当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