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0:03: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单元 动 物

主要活动及教学建议

科学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应用感官和借助部分工具进行观察,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将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本单元还着重培养学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进行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技能。

本单元所涉及的生命体的特征主要是: 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即都有一定的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水、空气和阳光; 3.生命体都有应激性,即能够对外界的刺激和变化做出反应; 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 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 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其中第三条是植物单元没有涉及到的。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继续利用画图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继续用维恩图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直至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还要尝试饲养小动物,这将加深学生对动物生活特性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生命体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 过程与方法

●饲养一种小动物。

●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比较多种动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第1课 寻访小动物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本课的重点落在“寻访”两个字上,寻访指的是友好地寻找,因此在寻访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去亲近、去关注小动物;这不仅是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要求,也是整个动物单元教学,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这个思想是贯穿始终的。

5

第5课 蚂 蚁

教科书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第三个活动是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

蚂蚁的观察,并不像蜗牛和蚯蚓那么简单,蚂蚁的爬行速度比较快,个体又小,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学生们遇到了新的困难。教科书安排了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室外观察蚂蚁,另一种方法是在室内观察蚂蚁。怎样在室外观察蚂蚁?教科书提供的方法是用面包屑和白糖作为诱饵,把蚂蚁从窝中引来,在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中,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身体。如果找不到蚂蚁的窝,也可以把食物放在寻找食物的蚂蚁面前,然后跟着这些蚂蚁的爬行路线找到蚂蚁窝,再在窝边放些食物,引出一批蚂蚁进行观察。

因为我们观察的主要目标是生命体的特征,因此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不仅仅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还要观察蚂蚁的生活,如怎样合作搬运食物、怎样交流信息、怎样排队行进、怎样寻找食物、遇到食物时怎样反应等,这些有趣的现象肯定会吸引学生的目光,这些活动,也是蚂蚁的特征,从而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要注意“静静地观察,不要碰到蚂蚁的身体”,这是观察蚂蚁的要求,也是观察其他动物的要求。

教学时,课前要布置学生到校园里找蚂蚁,最好能够找到蚂蚁的窝。教师也要在课前找好观察蚂蚁的地点,以备上课时有针对性地找到观察的最佳位置。

带领学生到校园里找蚂蚁,要求细心地找,找到蚂蚁后悄悄地把一部分食物放在蚂蚁的面前,观察蚂蚁的反应。

如果找到了蚂蚁出入的小洞,洞里肯定有蚂蚁窝,那么就把一部分食物放在蚂蚁窝附近,有蚂蚁活动的位置,然后安静地观察和等待。

当许多蚂蚁出来活动、搬运食物时,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注意不要让放大镜碰到蚂蚁的身体。然后,按照观察到的情况,把蚂蚁的身体结构画下来,尽量画得准确。在蚂蚁的画旁边,记录观察到的其他现象。

第6课 金 鱼

本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观察金鱼的吃食;观察金鱼的呼吸。

本课的重点是对金鱼呼吸的观察,也是难点。金鱼的呼吸,体现的是金鱼生命活动的特点,但是用食用色素制成的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有一定的难度,许多时候不一定成功。

教科书对金鱼呼吸的观察,采用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观察金鱼嘴部的吞咽,推测金鱼并不是在不停地喝水,如果金鱼在不停地喝水,那么不需要多少时间,金鱼就会肚胀而死,而实际情况是金鱼依然活得很好。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推想,金鱼不停地吞咽,实际上在呼吸。金鱼是怎样呼吸的?这需要更多的观察证据。用食用色素制成的红水进行进一步观察,是第二层次,这将揭开金鱼不停吞咽的秘密,得到金鱼呼吸的证据。

在实验中,红水的调制采用食用色素,尽量减少对金鱼的伤害,这也是动物单元的教学中一直提倡的做法。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观察金鱼鳃不停开合的过程中,引出问题:鱼嘴不停地吞咽是在喝水吗?让学生统计一分钟金鱼吞咽几次,鳃开合几次,然后思考:金鱼不断喝水,为什么不会涨破肚子?它吞下的水到哪里去了? 是金鱼在呼吸吗?金鱼是怎样呼吸的?我们怎样观察到水的流向?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当学生把滴管悄悄地伸到金鱼的嘴巴前面,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又从腮部流出之后,就能明白原来金鱼的“喝水”不是真正的喝水,而是呼吸。

做观察金鱼呼吸实验时,教师应该先演示,突出操作的动作要领:悄悄伸入水中,挤出红水,观察红水的流向。这项活动不希望学生反复多次,只要能够看清楚一次即可,所以教师所提供的红色水的数量要控制得少一些。对红色水从嘴部进入,腮部流出的解释,可以参照教科书的说法就行了,不要求过深。

第7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本课主要设计了二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讨论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第二个活动是观察周围的生命世界,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体会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6

开创“养殖场”

为了培养学生珍惜生命,观察动物的成长经过,对动物有爱心、有责任心!继开心农场种植植物种子之后,又开办了小小“养殖场”——母鸡孵蛋!(母鸡的来历、视频、报道。)

带领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小鸡的孵化观察探究。观察能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这项活动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经过长期的观察、记录,使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与脆弱,领略到了母爱的真谛。

有的学生问:如果小鸡“丢”了,母鸡会找自己的孩子吗?,于是我们在操场上进行了如下的测试:“母鸡找小鸡”的活动,最后,证实了母鸡会寻找自己的孩子的!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

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他们会用积木搭盖“房子”,把金属丝弯曲成各种形状,当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但是他们还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属性使不同的物体具有了不同的用途。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

●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

●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能发生变化,材料经过加工可能改变它们的性质。

●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 ●利用各种简单工具进行测量,扩展观察活动。 ●通过验证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

●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比较、分类和排序。 ●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准确描述事物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

7

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燃料、化学原料、食物、药物一般都不称为材料。材料指的是那些具有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物理性质的物质。小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开始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适合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

因为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交道。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的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比如,实验桌的桌面是木头还是塑料做的?电视机的外壳材料是金属还是塑料?墙上贴的是墙纸还是墙布??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它们分别是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是整册教科书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认识物体并逐渐过渡到对物质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主要是在物理性质方面。材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十分适宜的认识对象。因为颜色、大小和形状这些物理性质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物体复杂特性的描述,需要认识另外一些物理性质、使用另外一些物理性质。根据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物体已成为他们发展的需要。

为此,本单元的任务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帮助他们从材料的角度认识和描述物体。对材料的认识是从4个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展开的,采用的方法是简单测量,通过测量检验常见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并通过调查和观察等多种辅助手段,共同完成对木头、纸、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特性的了解。

硬度是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这一课,学生将用比较的方法检验4种常见材料的硬度,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丰富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要注意“公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但学生们可能从没有真正地去比较过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把它作为一种物理性质看待,更很少会去思考各种材料吸水能力不同的原因。因此,本课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等问题,去尝试发现材料的吸水性能与它们构造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对纸的观察、造一张纸的活动,认识到纸是用细小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结构方式,纸的纤维之间有许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渗透水分。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的构造相关联的。

物质的吸水性是由于材料组织结构间的空隙形成毛细现象造成的,因此材料不同的构造和组成导致吸水性能的不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