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1 13:06: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宿迁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 A.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 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答案】A

【解析】“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说明魏征的建议是君主不要管太多,与之最相近的思想是无为而治,故选A;中央集权的思想和“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是一致的,与题意正好相反,故排除B;CD是关于君主地位和治国理念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D。

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2.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天下大治盛世景象:“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上林赋》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A. 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 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 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答案】D

【解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具有西汉赋的典型特征,即辞藻华丽、手法夸张,通过题干中的“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等信息可以看看出,故选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此诗描绘的书法字体

1

A. 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 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 任情纵性,美感极佳 D. 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答案】C

【解析】由“兴来索笔纵横扫”、“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草书的书写过程,故该书法字体为为草书,选项中A描述的是小篆,B为楷书,C是草书,D则是行书,故选C而排除其他选项。

4.《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

A. 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 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 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答案】B

【解析】朱熹强调的“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结合所学可知,理就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故选B;朱熹强调“理”是客观存在的,故A不符合史实;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所提倡的,而朱熹的思想在董仲舒的思想后面,所以不可能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故排除C;朱熹的“理”是反对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的,故D与朱熹的观点相反,所以排除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是考查理学家朱熹的“理”这一概念。

5.王祯在《农书》总序中记载:“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印刷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A. 刻板费时费工费料 B. 大批书版保存不便 C. 出现错字易于改正 D. 不适于小规模印刷 【答案】C

【解析】由“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可以看出,这里制作的是单个的字模,故“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应该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故C符合题意;ABD均是指雕版印刷术的缺点和不足,故排除。

2

6.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A. 注重道德实践 B. 提倡心性修养 C. 强调重义轻利 D. 批判虚假说教 【答案】B

【解析】由“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本身具有的,由“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可知,他认为人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必受制于圣人或者他人,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故选B;题干中没有强调实践,而是强调内心自然存在的良知问题,故排除A;题干没有关于义和利的关系探讨,故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故排除D。

7.李贽的思想特别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童言无忌”,而著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 【答案】D

【解析】李贽属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在诗文写作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摩古之风,这种思想是并没有背离传统的儒家思想,而是其继承和发展,故排除A;题干的主张没法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中国刚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B;李贽的思想与统治者的思想专制是不一致的,故C不符合史实;李贽的思想特立独行,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故选D。

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该主张 A. 认可西学价值,倡导以末辅本 B. 提倡本末并举,要求中西并重 C. 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面西化 D. 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答案】A

【解析】由“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可知其主要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末”,结合选项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BC没有体现“主”“辅”,D中的“抬高”和“贬低”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