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9:50: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行思结合 共同发展
——听黄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一
昨天,我很有幸聆听了黄老师关于论文撰写指导报告,听后受益匪浅,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撰写论文经验的丰富和高屋建瓴,又佩服起谈吐的幽默和散发着的人格魅力。结合他的指导,我粗浅的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写论文难吗?我也常常的问我自己。
说到写论文,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包括长期站讲台的一线老师)大多把它看得较神圣而不敢写的事情。我也是曾经迷茫的告诉自己,写论文很难,写出一篇好的论文是会更难,于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动笔去写,用脑子去思考。听了黄老师的报告后,我对此有了深刻的觉悟:只要做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心人,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不难! 一、宝剑须从磨砺出——变惧怕写为热心写
假如把写论文当成神圣的事情,那就可能望而生畏。所以首先我们要去掉其神秘感,可把它看成我们教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即有三要素,是发表自己的某种见解或主张那么简单就好。其次是学会思考,选好角度,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感想、教学反思、教学收获和心得、教材疑问等等先记录下来,不断的反思积累,提炼出观点。最后是真正的实践去写,当然初次写也许不像论文,不过没关系,待写成后,把它冷处理一下,然后或找来同类文章读一读,或请别人看一看,再拿出来改一改,最后试着大胆投寄报刊或参赛,若不成功再来,若成功了自然就会再参与,说不定就成为论文写作的热心人了,特别是在第
一次成功的激励下就不会有惧怕了。 二、敢想敢写敢提高——变一般总结为论文
这是多数老师成功的第一个台阶。工作总结谁不会写呢?当然总结也不能等于论文,因总结还只是事实,还无论点,自然不能叫论文了,但总结却可以提高为论文啊!可见只要“敢”,一般总结是完全可能变成论文的。要敢于发现论题,提出论点——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但若我们老是顺着别人的习惯思维走,或者说叫单向思维吧,这样别说没写的,就是写了大约也不一定成功。因为你的说法和大家的习惯看法差不多,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我们要做有心人,要敢于而且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提出新的论点,这样成功的可能就较大。确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会觉得教材或教参及有关资料的一些说法有问题,这时候,我们更要以多角度多向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会对问题的疑难越有思考越清晰,在这种情况下,若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那就是很有价值的论文。因为别人也可能和你一样对这个问题有疑惑,但就只是没有再去深入思考,更没有用多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它,而你一旦解决了这个疑难,这必然很有意义,如果以此写成的论文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了。
三、万丈高楼平地起——变腐朽为神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积累。积累知识、经验、材料。首先,我们对于教学中的心得要及时思考,随时记录,每天完善,不搞临时稿件,突击写作,不把写作当作任务,而应把写作看成自己愿意做的一种高雅情趣,一种精神食粮,素材要鲜活。其次,寻找理论,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方针与政策,全面学习了解体会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需要正确系统理解学科设置的意图,避免写作中的盲目创新,懂得德育工作与管理学的各项要求。“生活化的东西,更容易记住。思想政
治教育,是道德,是品格,是灵魂的教育”。然后,做到题目新颖,要敏锐反应当下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要有指导意义,要生动形象,要有文采,具体,胆小精悍。还有就是切忌空洞。只是空洞的理论堆砌,机械的理论拼凑,内容软弱,缺乏翔实生动的论据,题目大而俗,内容广而空,字数多而滥。用心撰写的稿子,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理论中去,再用理论来升华分析现象与问题。以小见大,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论证要严谨,例证要有时代感,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最后,注意文章内容观点要积极向上,不要出现一些激烈反对言辞,要符合新时期国家社会的需要和精神面貌。观点要有号召力、引领性,要有鲜明的观点,积极的建议,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只摆困难,没有办法。要相信,想法总比办法多;困难再多,也没有办法多。
只要我们能将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实在在的观察和思考写出来,只要对社会有一定的价值,又符合论文的要求,再用多形式写作,只要做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心人,勤观察,勤学习,勤思考,勤写作,功到自然成,我想自然会成功的。
讲座后的心得二
听了黄主编题为“一支睿笔启人生,三尺讲台写青春——漫谈论文撰写规范与投稿技巧”的学术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对教学论文有了新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正视写作目的。教学论文要突显自己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论文交流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教育理论,从而提高业务素质、道德品质,培养谦虚踏实的工作作风。所以,文章中要有“我”,达到“有我之境”。
二、规范论文写作。论文的写作立意要高,高瞻远瞩,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