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13:13: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前言

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一直以来我国为满足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需求,采取的大学扩招政策,从效果来看的确做到了短期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素质,满足高素质人才缺口的目的,但是长期来看这一政策变相的增加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长期的执行导致我国大学生与社会就业的供求关系变化。加之人才市场不发达和大学生自己本身的问题,使得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已经不容乐观,如果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那么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为今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提出了要理性对待大学生就业难的观点,并试着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劳动市场的宏观调控、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几个方面进行治理,这些治理对策是我将借鉴多位学者、专家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想的升华得出的,以期能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参考价值。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我国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使我国近十几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小,接近饱和。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49万人比2014增加23万(图1-1更为直观),参与就业的大学生人数预估计为810万人,如此大的就业人数已经不是现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市场可以消化的,所以2015年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大学生应该如何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不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身后的家庭问题,所以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解决。

图1-1 毕业生逐年增长情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伴随着高校扩招而来的,在扩招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

突出,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也是在1999 年后才逐渐增多。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出版的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著作非常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应聘技巧等应用方面,理论探讨的著作并不多。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出来,有关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治理对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等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也开始多起来。夏杰长、李勇坚、姚战琪在《Growth,Employment and Public Policy》一书中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进步提高会带来就业率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造成就业率下降的内在原因”。张培德在其主编的《就业与职业把握通向社会的钥匙》一书中谈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为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两方面。其中外部环境包括: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体制之间没有有效的连接;当前的教育成果不能完全应对社会需求;制度上的障碍阻碍工作岗位的分配和人才分配;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自身情况包括:大学生群体本身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大学生自身能力的缺陷;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结果分析总结,本人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了大致的认识,并基于这些认识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本文即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以期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参考。

理论意义: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从认识上或者说从理论上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对大学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阐述了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比较客观的梳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关于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关系的认识。

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状况、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要理性对待大学生就业难的观点,并试着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劳动市场的宏观调控、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几个方面进行治理,这些治理对策是我将借鉴多位学者、专家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想的升华得出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希望能对相关部门的决策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研究方法

2

文献法: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著作、报刊杂志、文件、汇报总结等,这些主要是通过借阅、网上查阅等方式进行的,此外还广泛的浏览网上相关的报道和文章。

资料分析法:本文主要依据近年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关数据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理想城市、单位,期望收入,影响其就业选择的因素等各项目进行量化分析,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为本文观点的阐述和论证提供实证依据。

二、 理论综述

(一)就业的概念

所谓就业,就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乃我国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作出如下规定:凡在特定的年龄以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下列情况的,称为“就业”。首先,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人的职业;其次,有职业但临时没有工作的,例如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休假、矿工或因气候不良、机件损坏、故障等原因而临时停工;最后,自营职业者,即雇主和个人经营者或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时期内,从事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者。在2004年发表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中介绍到,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十五”时期(2001-2005)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目前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尖锐的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

(二)大学生就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