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28: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什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 答: 战国时期 ; 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 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

家学派的创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4)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答:他要求学习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5)想一想,这些思想对你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必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6)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答: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二:“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上述两则材料是谁说的?他生活哪个时期? 答:孟子 ; 战国时期 (2)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答:儒家 ; 孔子

(3)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答: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4)材料二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读图,请回答:

皇帝—————— →至高无上 ︱

太尉 — 丞相 — 御史大夫— →中央机构 ︱

郡 —————— → 地方机构 县 (1) (4) (1) 图(1)中的人物是谁?如何评价他? 此人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秦始皇。评价:他是秦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突出历史功绩: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 图(2)、图(3)、图(4)反映了秦朝哪些方面的措施? 答: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

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

(3)请你说出他统一全国的时间及都城。 答: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

(4)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下,他下令修筑了一个防御工程。这一工程是什么? 长城。5.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

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答:汉武帝。措施有:①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②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③在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⑤在文化教育上,在长安举办太学。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

答;汉代讲学。最高学府:太学。地点:长安。主要教材:儒家的五经。 (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6、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图 材料三:丝绸之路图

(1)谁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分别在哪一年?出使西域的另一位是谁?

答:汉武帝。两次。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班超。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什么机构总管西域事务?它的设置的意义是什么?为此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人物是谁?

答:西域都护。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人是张骞。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具有什么影响? 答: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4)西汉时期,人们所称的西域是指今天甘肃什么地方以西?“西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答: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5)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路途中历经坎坷,我们应从他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答: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等。

(6)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是什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