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伏的峪耳崖型金矿的找矿线索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16:29: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隐伏的峪耳崖型金矿的找矿线索 纪燕祥 帅邦林 纪广俭

峪耳崖金矿为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中的金矿床,储量规模已达大型。该金矿的最大特点是绝大多数矿脉均产于一燕山期小型花岗岩株内。花岗岩株地表和浅部为白色斜长花岗岩,深部则以红色钾长花岗岩为主。岩体地表出露面积0.59平方千米,成一北东40°为长轴的梭形体。花岗岩体的围岩为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产状:北东走向,北西倾斜。金矿体主要为黄铁矿化含金石英脉,多数产于花岗岩体内,少数产于岩体外侧的围岩中,据勘探资料,岩体的总体形态为一向南陡倾的塔形柱状体。据作者观察,该岩体系沿一北东向断层带侵入的。

矿区位于都山花岗岩体的北西侧,周围分布着以长城系为主的沉积地层,地层产状均呈北东走向,并伴有多条走向断层和多个超基性-中酸性侵入岩体,构成了一个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作者(1982)经对该矿区外围的勘查,先后在矿区西南的二合店东山和塔沟北山各发现了一条白色花岗岩脉,岩脉均呈北东走向,垂直倾斜,产于与控制峪耳崖花岗岩体的北东向构造带相平行的裂隙构造中,脉厚1—2m,岩石的外观及各方面特征与峪耳崖花岗岩体上部的白色花岗岩基本相同,只是其中的石英大都呈六方双锥体产出,显示是浅成的高温相产物,又由于两条岩脉均属未分脉岩。此外,在上述花岗斑岩的南侧约100米处,分布有两条含金石英脉,产状走向北西,倾角直立,彼此平行,相距约200米。二矿脉的品位有越向深部和北部增高的趋势,显示矿液由北面和深部而来。根据这些情况,推测该白色花岗岩脉的深部很可能与一同类花岗岩体(岩株)相连。对照峪耳崖岩体的含矿特征,这个隐伏的花岗岩体也应有同类含金矿脉的赋存。为此,作者认为在峪耳崖金矿外围可能有第二、第三或更多个隐伏的峪耳崖型含矿岩体和金矿床的存在,因这些岩体处于隐伏状态,其中矿脉、矿体保存会很完整(未遭侵蚀),故推测其中的金矿规模和价值将很可能超过峪耳崖金矿本身。

据90年代该区的1/1万化探扫面资料,在上述二合店花岗斑岩脉的周

围,有一个金化探异常,异常以二合店—官堂子一线为中心,呈北东向为长轴的椭圆状,面积4—5Km2,,金的丰度值在10PPb左右。这一异常的存在,可以说是对上述推测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明。

徐德利等(2001)曾在峪耳崖矿区做了EH4连续电导率测量剖面,结果显示,在矿区500米深部为一大型似岩基状(实际仍为岩株)的花岗岩体,作者认为,含矿的峪耳崖花岗岩体只是这个大岩体的一个向上的枝叉。既然是枝叉,就不可能只有一个,而可能会有多个。在上述的二合店东山,塔沟北山及其它地方均可能有同类的枝叉存在。因此找到第二、第三以至更多个含矿的峪耳崖式花岗岩株是有可能的。

在铁门关—李家窝铺间的整个北东向构造—岩浆带中,除峪耳崖金矿外,尚有山家湾子、葫芦峪等多处金、铜矿点,证明有较好的成矿和找矿远景,牛树银等也认为可形成“拆离带型矿体”。

总结上述,作者认为,在峪耳崖金矿外围找到隐伏的同类金矿是有很大希望的。

(2006年1月于河北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