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4:24: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集中现象。

3.4.4.2 原因分析

①出厂混合料不均匀,或运输与倾卸过程中产生离析。

②混合料摊铺中,大粒径石料被搅到两侧,而细集料集中在中间,摊铺宽度越宽,混合料含水量越小,粗细料分离越明显。

3.4.4.3 预防措施

①进混合料前,应先对供料单位原材料质量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对混合料的配合比、拌和工艺进行试拌和复验,保证出厂混合料均匀,含水量合适。

②摊铺机摊铺时,分料器内应始终充满混合料,以保证分料器转动时混合料均匀搅动。

③摊铺机摊铺的宽度一般应控制在机器最大摊铺宽度的2/3,摊铺速度不大于4m/min。

④用推土机摊铺时,必须用刮平机配合作业。

⑤人工找补时,要认真按规范操作,多余的粗料应摒弃。 3.4.5 混合料碾压时呈现弹软现象或基层表面灰浆过厚 3.4.5.1 现象

①混合料碾压时不稳定,随着碾轮隆起,出现“弹软”现象。 ②混合料碾压成型后,表面灰浆过厚。 3.4.5.2 原因分析

①下层出现“弹软”,承载力不足。 ②混合料含水量偏大,细料过多。

③压路机过振。 3.4.5.3 预防措施

①铺筑混合料前,必须对下基层进行检测,达到质量要求后才能铺筑。 ②在拌制混合料时,应严格控制配合比,尤其是混合料中的二灰用量及含水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③在接近最佳含水量(+2%~-1%)时进行碾压,碾压时先轻后重,先静后振,尤其在进行振动碾压时,应防止混合料冒浆,否则应采用静压,防止过多的二灰浮至表面。

3.4.6 基层平整度 3.4.6.1 现象

①混合料碾压后,平整度不好,不符合质量标准。

②混合料没有强度即遭重载车辆碾压,使基层表面出现车辙,深度达5~7cm。 3.4.6.2 原因分析

①摊铺时不能匀速行驶,没有连续供料,停机点往往成为不平点。由于分料器容易将粗料往两边送,压实后形成骨料集中现象,影响平整度。

②混合料含水量不均匀、离析、粗细不均,对平整度产生不良影响。 ③下基层不平,混合料摊铺时表面平整,但压缩量不均匀,产生高低不平。 ④三灰碎石基层强度未达到强度标准。 3.4.6.3 预防措施

①摊铺机铺装时要保证连续供料,匀速摊铺,分料器中的料应始终保持在分料器高度2/3以上。

②下基层的平整度应符合质量标准要求。

③各道工序施工应符合规范要求,基层强度未达到标准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4.7 混合料没能形成板体或板体强度不足 3.4.7.1 现象

①养生期满后,混合料不成板体,有松散现象,其强度不符合要求。 ②纵向裂缝。 3.4.7.2 原因分析

①采用了劣质石灰,或含灰量低。

②养护不到位,覆盖不严密,浇水养护不及时。 ③气温过低时铺筑混合料,影响了强度的增长。

④混合料碾压时,含水量过小,碾压时不成型,影响强度的增长。

⑤碾压遍数少、机具吨位低导致压实度不足,混合料不结板体或板体强度低。 ⑥分幅施工时,接茬未处理好。 3.4.7.3 预防措施

①石灰应采用三级以上的块灰,充分消解。

②加强养护工作,培训操作人员了解和掌握养护的重要性和养护标准。 ③混合料施工时,环境气温应控制在10℃以上。

④混合料碾压时,应严格控制含水量,避免过干或过湿,碾压机械、碾压遍数等应符合规范要求,确保达到密实度的要求。

⑤分幅施工时采用阶梯型搭接。 4 沥青砼面层 4.1 横向裂缝 4.1.1 现象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呈贯穿整个路幅或部分路幅现象。 4.1.2 原因分析

①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②沥青未达到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

③桥梁或地道箱涵两侧填土沉降。 ④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反射至面层。

⑤施工程序不规范,地下管线设在三灰碎石基层,导致半刚性基层不连续,即便使用水泥砼加固,但线性膨胀不一致。

⑥温度应力作用。 4.1.3 预防措施

①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

②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上,再改为纵向碾压。

③设计者应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按本地的气候条件,合理确定沥青类型。

④桥涵或地道箱涵两侧填土应分层充分压实,软土地基应进行加固处理。 ⑤对基层要加强养护,避免在上基层进行各种管线的埋设。

⑥对已出现的裂缝应及时进行灌注封缝处理,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层。

4.2 纵向裂缝 4.2.1 现象

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4.2.2 原因分析

①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②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发生沉陷。 ③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 4.2.3 预防措施

①施工组织时应做好机械的准备工作,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凑,确保热接缝。 ②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若采用撼砂回填,应采用中、粗砂,且应使用振捣棒撼实),密实度必须达到要求。

③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与老路一致,厚度略厚;路基、基层等应密实、稳定,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前,老路两侧壁应涂刷粘层沥青;沥青混凝土面层应充分压实。

4.3 车辙 4.3.1 现象

路面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轮迹处下陷,轮迹两侧伴有隆起,形成纵向带状凹槽。尤其是在路口刹车频率较高的路段较易出现。

4.3.2 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