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湘昆走出去的建议与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2:41: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湘昆的现状与走出去的建议及对策

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是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与中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 因流行于湖省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戏曲的主要声腔之一,昆山腔便传入湖南,对湖南汉族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湖南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地方大戏剧种中,还保留了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

一、发展历史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汉族戏曲的主要声腔之一,昆山腔便传入湖南,对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湖南省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汉族大戏剧种中,还保留了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

昆腔传入湖南之后,与地方语言、民间音乐、传统声腔相结合,逐渐地方化,形成了湖南地方昆腔。后来,地方昆腔影响了众多的地方大戏剧种,如祁剧、湘剧、辰河戏、汉剧等,随着这些剧种的成熟和发展,昆腔便分布在湘剧等八个大戏剧种之中。而流布在以桂阳为中心的湘南一带的昆腔,形成了独立的剧种,成为别具一格的湘昆。

关于湘昆如何在桂阳形成的具体过程,还难于稽考。有传说曰,在明末清初之时,清兵南下,血洗扬州,殃及姑苏,苏州的昆曲艺人为避战乱,来到湖南的桂阳传艺,因此昆曲流入了桂阳。也有人说,是在清咸丰年间,桂阳一批在外地

做官的人,喜欢昆曲,从苏州请来昆曲艺人教授昆曲,使桂阳的昆曲得到更快的发展。还有人说,乾隆年间,一位名叫李昆山的苏州人,在广东当兵,开小差回家,路经湘南,教了一个弹腔戏班几出昆曲戏,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兴趣,故而流传开来。从零星的史料分析,桂阳最早的昆曲戏班——集秀班,乾隆年间曾到广东演出。1798年,在离桂阳城30余里的隔水村,建了一座戏台,上演了许多湘昆剧目。从光绪到民国年间,这里的湘昆戏班多达10余个,涌现了周流才、谢金玉、刘翠美等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著名演员。在湘昆流行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些湘昆票友组织,为湘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末民初,昆曲在各地普遍衰落,而在湘南的桂阳一带,湘昆仍然受到观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湘昆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在梅兰芳、田汉等同志的提倡下,湘昆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1956年,政府组织老艺人挖掘湘昆艺术遗产。1957年,省文化局举办湘江昆曲训练班,培养了建国后第一批湘昆艺术人才。1960年,成立了郴州专区湘昆剧团,使一个濒临消亡的剧种得以复活。田汉同志以“山窝里飞出金凤凰”之句,盛赞湘昆的成就。尔后几经演变,剧团定名为湖南昆剧团,1960年以来,先后整理演出了《钗钏记》、《白兔记》、《牡丹亭》、《杀狗记》、《风筝误》、《浣纱记》、《玉簪记》等一批传统剧目。其中,《武松杀嫂》、《荆钗记》以及新编故事剧《苏仙岭传奇》在全省会

演中获奖。根据表现当代生活的需要,他们创作了《腾龙江上》、《莲塘曲》、《烽火征途》等现代戏,在湘昆艺术的革新创造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经过较高层次的培养和训练,一批年轻的演员、乐手在演出实践中茁壮成长,湘昆艺术后继有人。其中的佼佼者,青年演员张富光,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二、湘昆亮点

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评出的全人类19个项目中名列榜首。 昆曲本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最高范型。数百年来,昆曲艺术深深滋养过许多戏曲剧种,像京剧、川剧、湘剧、赣剧、桂剧、越剧、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因此,昆剧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国剧坛的“百戏之师”。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昆曲情有独钟的至关重要的理由。 湖南昆剧(湘昆)荣列其中,是湘昆的万幸,也是湖南的大幸。

1、唱腔更粗犷、更阳刚

湘昆与中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明朝万历年间昆曲传入湖南,明清时因流行于湖省湘南的桂阳,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一方水土也孕育了有鲜明个性的剧种,“湘昆”属南昆系,被田汉称作“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由于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融合了郴州本地如临武祁剧等民间小调元素,湘昆在唱腔上相比全国其余六大昆曲更粗犷,也更阳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