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学前教育 最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2:42: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比较学前教育

第一张绪论 名词解释:

比较学前教育:比较学前教育是比较教育的分支学科,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综合比较研究:综合比较研究综合了横向比较研究和纵向比较研究,一般是指连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影响比较教育:影响比较教育是指对两个或多个在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方面相互影响较大的国家、地区的学前教育进行的比较研究。

专题比较研究:专题比较研究是把各国、各地区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过各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特点和共同趋势的研究方法。

区域比较研究:区域比较研究是指地理区域、社会制度、民族传统、政治背景、经济状况、语言习惯等不同标准,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分成不同的国家群、区域群,然后再对它们之间的学前教育进行总体比较的研究。

朱利安:朱利安是法国教育家,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 简答题:

1.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

比较学前教育是以当代学前教育为中心,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比较研究,以达到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目的。

2.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比较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借鉴国际学前教育经验,探讨学前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是:扩大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帮助世界各国、各地区

制定学前教育政策;促进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3.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类型。 1.横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综合比较研究2.平行比较研究和影响比较研究3.专题比较研究和总体比较研究4.定性比较研究和定量比较研究5.宏观比较研究和微观比较研究6.区域比较研究和问题比较研究

4.简述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2.文献法3.比较法4.分析法 论述题:

1.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分析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 2.查阅一篇有关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论文,分析其运作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美国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开端计划:“开端计划”是美国政府从1965年开始在全国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学前教育计划,目的是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进行补偿教育,打破贫困循环,实现教育公平。

幼儿智力开发运动:幼儿智力开发运动是美国以科学教育改革为核心,旨在加强早起教育在儿童智力开发中的作用的教育改革运动。 《芝麻街》:《芝麻街》是美国幼儿智力开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专门针对儿童智力开发而设计的一档具有教育性的电视节目,1969年10月,在美国电视台播出。

保育学校:保育学校主要招收2.5-5岁的儿童,一般以3-4岁儿童为主,目的是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活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早期学习标准》:《早期学习标准》是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从幼儿园到12年级(K-12)各科课程标准,它规定了从学前班到12年级的学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

0-5岁教育计划:0-5岁教育计划是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为使弱势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而提出的教育计划。该项计划将重点放在幼儿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方面,强调为儿童进入机构接收教育做好准备工作。

光谱方案:光谱方案是由德纳和费尔德曼教授率领哈佛大学的零点方案工作组和塔伏茨大学的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是一种课程和评估相结合的方案,目的是使每一个儿童的能力与长处在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与教育机会中得到发展。 高瞻课程:高瞻课程(High Scope)又称海伊斯科普课程,是由韦卡特和他的同事在1962年创建的课程。该课程模式在海伊斯科普佩里幼儿学校得到实施和运用,是美国密歇根州海伊斯科普佩里学校学前教育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的帮助处境不利儿童摆脱贫困的早期教育方案。

直接教学模式:直接教学模式(Direct Instruction Model)是为5-8岁(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儿童设计的课程方案。是贝瑞特和恩格尔曼在1966年为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学业上能够赶上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儿童所设计的教育方案。 《发展适宜性实践》:《发展适宜性实践》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一套教育哲学、理论框架、行动指南和评估标准,发展适宜性实践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学前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简述题:

1. 简述开端计划的作用。

开端计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公平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提高家长及儿童素质三方面,其中在提高儿童基础学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效果尤为显著。 2.简述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幼儿园、日托所或日托中心。 3.简述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模式。

目前在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包括:银行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直接教学模式、高瞻课程、光谱方案等。

4.简述美国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课程类型。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包括学位课程、儿童发展助理(CDA)国家证书课程和儿童发展助理(CDA)职业预备课程三种。 5.简述“发展适宜性”的内涵。

“发展适宜性”的内涵主要包括:年龄适宜性,即早期教育必要考虑儿童自身发展的年龄特点

和发展趋势,针对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进行因势利导;个体适宜性,即强调适宜的教育方案必须考虑儿童个人的发展速度、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等个体特性;文化适宜性,即强调有效的早期教育需要将教育对象的独有文化背景考虑进来,并使之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 论述题

1. 分析美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 根据《发展适宜性实践》中关于教师作用的观点,分析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作用。 3. 论述美国开端计划的内容与作用,并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章日本学前教育

1.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是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归文部省管辖。 2.《保育所保育指南》:《保育所保育指南》指出:由于所接纳的婴幼儿年龄不同,保育所的教育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对2岁以下的幼儿注重生活和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内容逐渐增加,2岁增加社会教育内容,3岁增加语言教育内容,4岁以上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园相同。

3.天使计划:为了尽快在社会形成一个能使儿童健康成长的、能使父母安心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良

好社会环境,日本文部省、厚生省、劳动省和建设省于1994年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今后为了支援育子而进行施策的基本方向》(即“天使计划”),旨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构起对育子进行全面支援的社会。

4.认定儿童园:认定儿童园是集幼儿园和保育所功能于一体的教育机构,对0-6岁儿童实施教育和保育,同时为家庭提供教育支援。

5.行事活动:行事活动是指日本幼儿园、保育所常年例行的较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是取材于社会生活或幼儿园生活重大事件的综合主题活动。

6.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以提高幼儿入园率为落脚点,彻底该变了日本以往家庭和社会不重视学前教育的传统观念,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7.幼保一元化:所谓幼保一元化,是将幼儿园和保育所两种机构改为一元性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 简答题:

1.简述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

日本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依据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校教育法》而设立的幼儿园;另一类是依据厚生劳动省颁布的《儿童福利发》而设立的保育所。 2.简述日本的幼儿园与托儿所的差异。

幼儿园设有监事(相当于现在的园长)1人,首席保姆1人,教育对象是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女。 托儿所是由私人出于慈善动机开办的私立机构,专门为贫民子女开设,招收0岁至入学前的儿童,收费很低,主要是照顾孩子。每天的保育时间为11-12小时,托儿所对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也很低。

3. 简述“天使计划”的基本方向及其施策重点。

1. 提供支援以缓解家长育子与工作之间的矛盾

施策重点包括:改善雇佣环境,如充实育儿休业制度、缩短劳动时间等,使养育着既能安心的养育子女,又能安心的参加工作;发展低龄儿保育事业;发展延长保育事业;完善保育所的多功能化;充实放学后儿童教育的设施。 2. 支援家庭育子

施策重点包括:强化支援家庭育子的政策,完善能使母亲安心生育子女的母子保健医疗体制;推进地区乳儿健康支援服务事业的发展;完善育子支援基础的建设。 3. 改善育子家庭的住宅以及生活环境

施策重点包括:尽可能为养育子女的家庭提供优良的住宅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与儿童成长有关的各种社会设施(如完善地区中儿童游戏场的建设等),为儿童提供一个丰富并且安全的生活环境。

4. 实现宽松式的教育,促使人才的健全育成

施策重点包括:推进宽松式的学校教育;完善家庭教育。 5. 减轻育子的费用

施策重点包括:推进入园奖励事业的发展;适当减轻乳儿保育费和多子女家庭的保育费;在学校中发展育英奖学事业等。

4. 简述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

日本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包括5大领域: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 5. 简述日本学前教师的任用资格。

不管是国立幼儿园、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对师资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即需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

6. 简述日本学前教师职后培训的形式。

新任教师研修、10年经验者研修

7. 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两次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制定“天使计划”、修改《教育基本法》、继续实施幼儿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