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9:53: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复习指导:管理心理学精华资料
(1--6章)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对象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管理心理学的形容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 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
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必然涉及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二者互有渗透互相交叉
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因素,组织行为学--行为因素;二者的研究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现象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 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学(斯腾)、霍桑实验(梅奥)、群体动力理论(勒温)、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2.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美国(黎维特的《管理心理学》出版) 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原则
2.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个案法 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 2. 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 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
1.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等三个阶段
①古典管理理论:早期管理理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传统管理理论(巴贝奇、艾末生)、科
学管理理论 (美 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及美国的古利克和英国的厄威克)
②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和人际关系
A:人际关系理论:奠基者是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
B 行为科学理论:人类需要理论、人性管理理论、群体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
③现代管理理论: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德
鲁克和戴尔)、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伯法)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1. 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2. 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3. 情感的概念: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4.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 意志的特征:①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 ②自觉的能动性 ③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④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 ⑤意志具有坚持的作用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泰罗)、社会人(梅奥)、自我实现人(马斯洛)、复杂人假设
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倾向性 3. 个性的形成过程:婴幼儿期、学生时期、社会时期
4.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文化传统因素、阶级和阶层因素 5. 个性的理论:特质论、社会学习论、心理分析论、个性类型论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1. 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2. 气质的类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胆汁质(兴奋型)、抑郁质(抑制型) 3. 气质的应用必须注意的问题:
①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应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②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应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③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要求的顺应性,又要注意气质要求的发展性
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1. 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①联系:性格和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的包括在性格之中,二者共处是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②区别:气质更多的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而性格则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不同的气质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
3. 性格的四个特征结构:性格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4. 性格的类型:
①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②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和内倾型 ③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和独立型
④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 5. 性格的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要重视领导者自身的性格锻炼 ②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③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④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1. 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2. 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
3. 能力的结构(从三个不同角度分类):①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②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③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能力的个别差异:①质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 ②量的差异: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和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5. 能力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②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③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协作作用 ④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
1.知觉的定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
性的整体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感觉就没有知觉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是窗口,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
4. 人的知觉过程经过五个阶段: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5.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 6.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个性特征、个人经验、知识结构 7. 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 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反映
1. 从知觉的对象来看: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它是社会心理
学研究的对象
2. 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由美国布鲁纳提出) 3. 社会知觉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
4.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第一印象效应、晕轮效应、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1. 归因的概念: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行为特征解释和推论其原因 2. 归因的内容:心理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3. 归因的模式: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
4. 常见的归因偏差: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扁差、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的归
因偏差
5. 归因偏差的克服:①首先,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②其次,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③最后,最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那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节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自我管理
1. 自我知觉的概念: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2.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广义的社会知觉包括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就存
在于社会知觉之中,两者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①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离开了社会知觉,就不存在自我知觉 ②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对社会知觉具有影响作用
3.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4. 自我意识的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