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7:51: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 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教学方法】

①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究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归纳、提炼各种文学流派的特征;

②情景再现:有条件可放映《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片,以加深印象;

③历史比较:如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差异。同时,学生可以展开比较、讨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特点,一个是颓废、迷茫,一个是充满朝气和激情,分析其中的历史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你曾经阅读过这些世界名著吗?引出课题 【讲述新课】

一、浪漫主义文学(18C末~19C30S)(课件3—9))

1、背景:(启蒙思想幻灭、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动荡、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来源:学.科.网]

2、特点:

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②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③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

3、作者和作品: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拜伦《唐璜》济慈英国: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一些名著简单的介绍,加深学生印象,通过ppt. 二、现实主义文学:(课件10---21)

1、背景:19世纪30年代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含义: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并开始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为特征。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2、特点:

(1)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2) 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