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1:25: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1.选题背景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劳动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而高中阶段是培养个体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高中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直觉猜想、反思建构等能力发挥独特的作用。“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高中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变化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变化,最重要的转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改要求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强调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和互动,强调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人。新课改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数学学科作为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其工具性、应用性价值对培养优秀人才具有独特功能,因此,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视数学应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尤为重要。而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数学难学、怕学数学,在数学学习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逐渐陷入学习困境。教师普遍感到课改后的新教材难教,教学分寸把握不好,教学效果不理想。众所周知,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高一年级,而高一年级学习的关键在于顺利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研究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具有迫切性。 2.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分析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现状,找出产生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找准切入点,探索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此课题的研究是有效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对落实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促进高中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帮助学生适应新教材,接受新变化,顺利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平稳过渡,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4.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 5.核心概念的界定

衔接:指后阶段的学习与前一阶段的学习互相连接、过渡,衔接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学习意义上的连贯、流畅。

有效: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衔接:指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针对初高中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诸多差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恰当的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述评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很少研究,无从借鉴。

国内针对旧教材在这方面的研究从九十年代开始,例如北京二十二中孙维刚先生的研究成果,但属于特例,没有进行推广。四川省凉山州西昌铁路中学2002年结题.经验在本地区推广,效果较好。启东中学2002年结题,编制了适合衔接的练习和学习指导用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北京市还组织编写了《高中生学习指导》一书,从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北

京八中龚正行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在高一开设学习方法指导选修课。北京十三中2000年面向新高一编制了校本课程《走向成功》一书,将学习方法指导课纳入高一数学教学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1年又编制了《假期作业》,进一步推动了初高中衔接的研究。2004年全国部分省市高中开始实施新课改后,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更加引起教育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华中师大一附中开展《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编写了校本教材《初高中衔接*数学》,黄冈中学编写了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还有一些教科研机构如武汉市教科院也组织编写了衔接教材。至目前为止,国内已开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研究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脱节处的衔接;二是研究学生心理、思维层面、学习方法的衔接;三是研究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我们认为:前期对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感性认识的层面,提出的对策仅仅是理论上的对策,实践研究很少,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结果的研讨涉及很少,其有效性还有待于实证研究。 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找准教学衔接的切入点。

2.根据初、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探索出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3.编制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校本教材 四.研究内容

1.高一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研究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要考虑初中、高中两块,考虑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性、教材知识内容的适应性、学习方法的适应性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2)统计数据,作出分析。 (3)学生访谈、教师访谈。 (4)课堂观察

(5)根据问卷调查,学生、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的结果写出分析报告。 2.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 对比初中数学课程和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在阐述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分析初高中课程基本理念之间的关系(如连续性、阶段性、发展性)。

对于高中学习中必须具备且初中已学习过的知识或训练过的技能,比较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分析这些内容课程目标的差异。

3.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研究

主要研究初中教材中已经删减或者弱化、降低要求,但高中教材相关内容学习中又是以此为基础的、必须具备的知识“脱节”处和能力“断层”处。通过对初、高中教材相关知识点学习要求差异的比较,编制数学衔接教材,并设计出相关教学课件、教案和学案。

4.初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衔接研究

根据初、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差异,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采用“低起点、小步走、缓坡度、常回头、分层次、勤反馈”的教学方法。重视构建知识网络,结合“问题 教学”、“模块教学”、“专题教学”,探索衔接教学的课堂模式。

5.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衔接研究 比较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不同之处,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教材或资料,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反思。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听讲,学会记笔记,善于思考,勇于质疑。

6.初高中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衔接研究

根据思维发展的年龄和阶段性特征,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和经验型抽象思维为主,高中学生以理论型抽象思维为主,向辨证型思维发展。针对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思维层次发生跃迁,学生普遍不适应的情况,教师要采用渐近式、螺旋上升式的方法做好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过渡,通过恰当的素材,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符号语言、抽象函数等,培养学生分散思维能力,消除思维定式的不良影响。 五.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的对象

蔡甸区第五高级中学高一全体学生及数学教师,初、高中数学教材。 2. 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专著、期刊及网上资源,搜集课题研究的相关信息,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整理、分析有关资料,提炼经验理论和方法。

(2)调查法:通过问卷及访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便寻找对策。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计划实施行动,随着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考察影响行动的因素、行动过程、行动结果,不断听取专家和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进行反思,对已制定的研究计划进行修改和调整。再实施行动,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 六. 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1月) (1)选定课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课题申请书,申报课题,等待立项批准。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

①学习《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研究》 ②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③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④ 学习《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⑤学习武汉市教育科研规划办课题管理规定、开题程序 ⑥请区教科所专家来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4年9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召开开题论证会 (3)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重点围绕研究内容展开实践研究 ①高一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研究

②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 ③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研究

④初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衔接研究 ⑤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衔接研究 ⑥初高中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衔接研究 (5)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交流 (6)收集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成果 (7)开展中期检查

3.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结题工作专题培训 (2)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