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7:40: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什么叫做自然辩证法?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第六,物质颗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出来的”。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答: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与对称相反,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变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5、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6、如何理解“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答: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相互创造和被创造有大量显性事实证明,在一个自然文化圈内形成的某种地域文化生存形态,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在不自觉中规限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程式,使生存其中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特定价值观念的文化心理结构。地域的这种文化沉积以一种隐性传承的方式或深或浅地影响人们的文化个性、审美创造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可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其身心发展起着交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环境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7、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
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这是传统的归纳主义科学方法论,它们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和搜集材料开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升为理论。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不相符,受到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
“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观点。西方科学哲学家、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他把科学看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进步过程,从简单问题到深刻问题,从旧问题解决到新问题提出的过程。这是正确的。
科学始于问题,对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测性解决方案,各种假说和理论在竞争中接受批判并且遭到证伪,产生新困难,新困难导致新问题。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始于问题”中的“问题”既包括科学问题,也可包括简单问题。 坚持“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理由是:
(1)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者着手建立新理论; (2)从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不在科学技术认识
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
(3)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特点来看,科学技术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需要研究,才有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9、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形成途径:(1)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2)将某一理论推广到原适用范围之外时,对未知规律做出推测。 (3)为解决新旧事实、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作用: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新理论的必经途径、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同时假说之争推动科学发展。 10、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答:20世纪以来,有三种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和社会历史观。 累积式发展观包括:古典归纳主义的积累发展观;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否证式发展观既是“证伪”。该观点认为: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所以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
社会历史观主要由库恩提出,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11、波普尔科学理论否证式发展观的贡献是什么?
12、科学理论社会历史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3、科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 1 )客观真理性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 2 )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 3 )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 4 )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14、简述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第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认知自由度和物质自由度迅速提高,进而对低自由度状态时的伦理道德观形成冲击,提出了变革既有伦理道德观的需求;第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可能使科学技术探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大,进
而使人类社会及其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伤害的风险陡增。这迫使人们必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价值评估和伦理道德规约。
15、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是什么?
答:是科学家作为群体一般抽象形式,有英国哲学家坡兰依提出, 库恩发展了这一理论,它是科学家按一定范式组成集体,形成独特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
行为精神: 1)普遍主义 2)公有主义 3)利他主义 4)理性主义与有条件的怀疑精神 共同体结构:特殊形式的分层结构。
科学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规范科学家行为健康发展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奖励系统为其内部社会运行机制
科学共同体分为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 1)学派(重要内在形式)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人们组成,有公认学术权威带头人。A.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 B.整体性, 形成有竞争力集体 C,传承性,形成学术思想历史继承关系 D,排他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
16、STS专业为什么首先在西方出现?
1)STS是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的研究项目,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它首先出现于美国。直接的原因有生态问题和越战等。STS与其说是一个学科,不如说是一个纲领,因为它以鲜明的价值观和目的作为前提,综合地分析社会问题并提出求解方案。
2)六十年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有一个研究项目也称为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翻译为科学元勘、科学技术学或科学技术论。它起因于科学技术教育改革的需要,这一学派重视从社会与心理等因素研究科学知识的本质与发展的规律。极端
的观点认为社会原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论在社会认识论方面对自然辩证法研究有很大的启发。 17、技术价值定义,及其同技术属性之间的关系
答:答: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技术价值归根到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技术属性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
18、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 经验定律 ” 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 “ 悖论 ” ,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 选题 ” 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 ( 1 )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 2 )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把 “ 永动机 ” 之类,或 “ 伪问题 ” 作为选择对象。
( 3 )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 4 )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