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4:59: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课题研究总报告
北关小学课题组
标识
北关小学课题负责人韩秀琴主持完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课题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刘育红、韩秀琴、李建军、宋华林、王秀英、杨建军、 陈晨、李金梅、王立芳 一、简介部分
1.标题《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 2.摘要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品位标志。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强化班级文化建设,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二、主体部分
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深入调研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现状和需求,并做好调查分析:剖析校园行为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把握校园行为文化的特征,为师生构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文化生活、课堂文化生活。在研究过程中探索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途径、方式,揭示校园文化生活与师生精神成长的具体联系,为“如何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生活”提供成功案例,进一步掌握校园文化各类型之间的关系,促进校园行为文化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2、通过该课题研究,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从关注学科知识走向关注文化生活,完善学校的精神生活体系,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在这过程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3、通过校园文化生活的构建,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被这些丰富的、进步的文化生活滋养着,润泽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成为“人格完整、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的现代人。
4、通过实验,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拥有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的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知识观;有效提高学生的成才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们开展此项研究,将有利于拓展和丰富关于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的理论研究,并为此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
2、这一课题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更新我们的办学观念与宗旨,进一步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通过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生活的构建和文化生活特色的形成,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发展。
3、这一课题研究,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文化生活、课堂文化生活,将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改变师生的生活状态,使学校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4、这一课题研究,旨在探索校园文化生活的具体构建模式,探索校园文化生活对师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作用,这将为“如何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普遍关注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1)符合社会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精神文明呈现出许多与现代物质文明相适应的时代特征。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乃至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逐渐趋向现代化。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切合学生的需求。
校园文化是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而言的局部文化,而校园生活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未来。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穿着打扮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改变。这一切都带有社会的时代的特征。与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一样,现代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如果协调失当,必然影响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与优良品德的培养。所以,在学校这块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调适、导向的育人功能。
(3)切合我校实际情况
我校几乎所有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受社会文化影响大,但自身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不高,喜欢标新,但往往弄巧成拙,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参差不齐,所以,我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品,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本科题研究的主要依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肖汉仕的学校心理学、柯尔伯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最为一般的普遍的、共性的科学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体论认为:现实社会环境由无数个体通过劳动创造出来,同时也认为社会环境也会按照人类发展的普遍需要对个性进行改造,因而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人的本性上说:“人只要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学说,是关于人类认识来源及发展过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作为认识者的主体只能是人,认识的对象是客体,也就是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或者叫自觉能动性,而能动性并非生来具有,它受到主体实践与学习积累的主观因素制约。主观因素包括观念、能力、身心健康、思维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