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一轮教案:第17讲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21:03: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7讲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陕西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陕西《中考说明》 考点 考点 物质的检验 陕西2018-2018中考试题分析 要求 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年份 题型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与鉴别 2018 选择题 15CD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检验,NH4Cl和NH4NO3的鉴别 鉴别NH4Cl和KNO3、检验CO2 1 2018 选择题 15AB 1 从陕西近三年中考试题和上述表格分析可以看出,本讲内容虽然所占分值不大,但近两年连续都有考查,分值在1分;均在选择题第15题的位置考查;考查内容主要有铵态氮肥、氮肥的鉴别,气体的检验、酸和盐的检验。预计2018有关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仍会考查,分值在1分左右,题型以选择题为主;由于考查内容涉及面广,可能会考到初中化学中的各个物质,备考复习时要掌握初中所学物质直接的异同点。

,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根据各种物质性质不同的特点,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其产生不同的现象而区别开来,这一过程叫物质的鉴别,通常用“鉴别”“区分”等表示。若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来确定要检验的物质是某种物质或不含某种成分,这一过程叫物质的鉴别,一般用“检验”“鉴定”“确定”来表示。

2.物质鉴别的一般步骤。

①先取样(有时需要配成溶液);②再操作(加入少量试剂);③先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④后判断鉴别结论。

【特别注意】一定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如:“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若伸入氧气中,则木条复燃。”这种答题说法错误。应该说:“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为氧气。”

3.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

离子符号 H ②用玻璃棒取少量试剂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③取少量试剂加入Zn粒 ④取少量试剂加入碳酸盐,如碳酸钠或碳酸钙等 ②pH__<__7 ③__有气体生成__ ④__有气体生成__ OH -+化学鉴别方法 ①取少量试剂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①__石蕊试液变红 ①取少量试剂滴加紫色石蕊实验现象 试液 ②用玻璃棒取少量试剂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③取少量试剂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④取少量试剂加入可溶性铜盐 ②pH__>__7 ③__酚酞试液变红 ④__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__ CO3 2- ①石蕊试液变蓝 取少量试剂滴加__稀盐酸__,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取少量试剂滴加可溶性碱,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取少量试剂滴加可溶性碱 取少量试剂滴加可溶性碱 取少量试剂滴加少量AgNO3溶液和稀HNO3 取少量试剂滴加少量Ba和稀HNO3 2+ 澄清石灰水__变浑浊__ NH4 Cu Fe Cl SO4 2--3+2++红色石蕊试纸__变蓝__ __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__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 4.常见有特殊颜色的物质(离子代表含有这种离子的溶液)

2+

Fe2O3__红棕色__;Fe3O4__黑色__;Fe__浅绿色__; 3+

Fe__黄棕色__;Fe(OH)3__红褐色__; Cu__红色; CuO__黑色__;CuSO4·5H2O__蓝色__; 2+

Cu__蓝色__;Cu(OH)2__蓝色沉淀__;S__淡黄色。

【例1】(2018,福州)鉴别下列物质所使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氧气与氮气——闻气味

B.氯化钠与碳酸钠——用稀盐酸 C.铝与铝合金——比较硬度

D.氯化钾与氯化铵——用熟石灰

[答案]A 解析:氧气与氮气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闻气味不能鉴别氧气与氮气,故A错误;碳酸钠会与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而氯化钠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因此用稀盐酸可以鉴别氯化钠与碳酸钠,故B正确;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大,因此可以用比较硬度的方法来鉴别铝与铝合金,C正确;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氯化钾不能与熟石灰反应,因此用熟石灰可以鉴别氯化钾与氯化铵,D正确。

【例2】(2018,甘肃)下列鉴别物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序号 A B C D 待鉴别的物质 氯化钾与氯化铵固体 硝酸铵与食盐固体 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气体 鉴别试剂或方法 熟石灰、研磨 水 酚酞溶液 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C 解析:KCl和NH4Cl分别与熟石灰研磨,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NH4Cl固体,无现象的是KCl,A正确;NH4NO3和NaCl固体分别加入水中,溶液温度降低的是NH4NO3,温度不变的是NaCl固体,B正确;分别向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都变红,因为它们都显碱性,C错;分别将CO和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的是CO2,不变的是CO,D正确。故选C。

【例3】(2018,黄冈)下列有关物质鉴别方案正确的一组是( )

A.可用Ba(OH)2溶液鉴别(NH4)2CO3、(NH4)2SO4、NH4NO3三种氮肥

B.MgCl2溶液、NaOH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C.Na2CO3溶液、Ca(OH)2溶液、盐酸、BaCl2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D.CuO粉末、炭粉、铁粉,三种黑色粉末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答案]B 解析:Ba(OH)2溶液与(NH4)2CO3、(NH4)2SO4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和氨气,不能鉴别,A错;MgCl2

溶液、NaOH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四种溶液中,CuSO4溶液呈蓝色,其他三种溶液都是无色,依据溶液颜色,可以首先鉴别出CuSO4溶液,然后以CuSO4溶液为试剂,分别加入MgCl2溶液、NaOH溶液、H2SO4溶液三种溶液中,MgCl2溶液、H2SO4溶液与CuSO4溶液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据此可以鉴别出NaOH溶液,然后再以NaOH溶液为试剂分别加入到MgCl2溶液和H2SO4溶液中,NaOH溶液与MgCl2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NaOH溶液和H2SO4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据此可以鉴别出MgCl2溶液和H2SO4溶液,B正确;Na2CO3溶液、Ca(OH)2溶液、盐酸、BaCl2溶液,Na2CO3溶液能够与另外的三种物质产生两种白色沉淀[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一种气体(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盐酸能够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无色气体,与BaCl2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与Ca(OH)2溶液反应但没有显明现象,Ca(OH)2溶液和BaCl2溶液都是只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其他物质相遇没有明显现象,因此,不加任何试剂无法鉴别,C错;CuO粉末、炭粉、铁粉三种黑色粉末可以用稀硫酸(或盐酸)一次鉴别,具体现象是:稀硫酸与CuO粉末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溶液,与炭粉不反应,与铁粉反应产生气体,并且得到浅绿色硫酸亚铁溶液,D错。

【例4】(2018,哈尔滨)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需区分的物质 硬水和软水 氧气和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和 硝酸铵 黄铜和黄金 方法一 观察是否澄清 观察颜色 加适量水溶解 后测温度变化 分别滴加硫 酸锌溶液 方法二 加肥皂水搅拌 加入澄清石灰水 加水溶解后 加硫酸铜溶液 加热后观 察颜色 [答案]C 解析:区分硬水、软水的方法是加肥皂水搅拌,有较多泡沫产生的为软水,泡沫较少的为硬水;硬水、软水都是澄清的,因此无法用观察是否澄清来区分,故A中方法一错误。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通过观察颜色的方法来区分,故B中方法一错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氧气不能,故B中方法二可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会升高,而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会降低,可以通过加适量水溶解后测温度变化的方法来区分氢氧化钠与硝酸铵;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而硝酸铵溶液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因此可以用加水溶解后加硫酸铜溶液的方法来区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故C中的方法一、二均正确。黄铜是铜锌的合金,在加热时铜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而真金不怕火炼,黄金加热时不会改变颜色,因此可用加热后观察颜色的方法来区分黄铜和黄金;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金均排在锌的后面,因此黄铜、黄金均不与硫酸锌溶液反应,因此无法通过滴加硫酸锌溶液的方法来区分黄铜、黄金,故D中方法一错误。

【例5】(2018,达州)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OH)2、KNO3、FeCl3、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一定量的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振荡,静置,得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②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白色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1)据此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 (2)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1)Ba(OH)2、Na2CO3 KNO3 FeCl3、Na2SO4 (2)BaCO3+2HCl===BaCl2+H2O+CO2↑ 解析:由第①个实验溶液为无色,可以判断一定没有FeCl3,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CO3或BaSO4。由第②个实验沉淀全部溶于稀盐酸,说明沉淀一定是BaCO3,不是BaSO4。因此原粉末中一定含有Ba(OH)2、Na2CO3,一定没有Na2SO4、FeCl3,是否有KNO3不能确定。

【例6】有一包固体,可能由硝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小组设计并开展以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