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2:35: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案设计与反思

学 科 教 师 课题名称 学情分析 作为省级示范学校的高中文科学生,人文知识相对比较丰富,也特别愿意学习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接受能力比较迅速。经过高一和高二两个学年的学习,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扎实的培育和提高。当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涉及的历史概念较多,要求精确解释,所以,教案中要结合教材“历史纵横” 等栏目,紧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主线来教案。同时,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查找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各家思想对当今的借鉴作用,为学生成长服务。 教材分析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世界文明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历史概念较多,要求精确解释。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历史纵横” 、“资料回放” 和“学思之窗”等栏目,紧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主要线索来进行教案,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三、道家和法家。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进行科学的解读分析,形成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案,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等方面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 .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学习,增强师生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 教案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历 史 樊 荣 年 级 单 位 高三 教案形式 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 多媒体教案 第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策略 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 在导课环节,利用多媒体教案法,出示图片资料、时政图片和古诗词,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强烈兴趣。第一幅图片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孔子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英语“ ”欢迎全球来宾; 第二幅图片中,峰会彰显“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人文和谐;第三幅图片中,峰会彰显杭州西湖山水的自然和谐。现代文化和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那么,友善、和谐和创新的文化元素源自何处呢?设计意图: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杭州峰会这些现代元素激发学生兴趣,由教师领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生集体诵读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以引入新课。 教案重难点的解决办法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师采用启发式教案方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怎样的辩证关系?”利用历史问题读书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去解读和提炼自己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的看法。师生合作突破教案重点问题。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教师采用史料教案法,给学生创设历史学习情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政治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的民本思想。“性相近,习相远。” —《论语·颜渊》的伦理观。再利用分组教案法,去完成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和主观原因。 教案过程与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材料、学案 教案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案法、历史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 教案环节 一、探寻“百家争鸣”之源 教师活动 教师启发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怎样的辩证关系?” 、走进春秋战国时代,我们共同探寻“百家争鸣”之源。 教师:出示,检测学生探究活动效果。 .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基础: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学生活动 学生认知辩证关系。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 同学们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第页“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结合已有必修和必修的相关历史知识经验,仔细思考,尝试回答。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各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而形成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历史学习需要史学理论支撑,教师启发,推进历史学习进程,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养成获取历史概念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设计意图:学生探究活动,巩固已学历史知识,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刻思考问题的习惯。 2 / 10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 二、感受“百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条件;(根本原因) .政治基础: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和师生互动,巩固已学历史知识和语文知识,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列表比较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巩固已学的文史知识;通过师生互动,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发散性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启发,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已学必修政治制度知识,训练学生善于整合问题,养成横向思维的习惯。 .阶级关系:“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 重用; .文化基础: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研习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邀请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的孔子思想观点 出示:亚圣孟子—儒家 .政治思想:“仁政”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本善 学生互动:儒家荀子思想观点。 .政治上: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伦理观:“性本恶” .朴素的唯物思想 学生活动:学生陈述法家思想观点。 .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 .以法治国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互动:小生产者的愿望—墨家 无为辩证的智者—道家 .哲学思想 ①世界本原:“道” ②辩证法 3 / 10 家争鸣”之光 【创设环境】教师 出示,温馨提示法。 。 家的创始人是商鞅;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 老子、庄子;: 商鞅、韩非子、李斯;墨家: 墨子 教师:出示,检测学生探究活动效果。 至圣孔子—儒家,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仁的思想:思想核心仁者爱人,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民本思想 .伦理观:“性相近,习相远。”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突出,春秋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