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写读后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9:31: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单元 写读后感

丁庚兰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明确写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3、运用所学写出一篇合格的读后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找准“感点”、写出的读后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我要写什么?

最近你看过什么书?或者读过什么文章? 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还不算读。真正地读,是从文章中“读出自己”,好比看一场电影,看到动情处,你会流泪,这说明你不仅仅是在看电影,而是从电影中“看出了自己”;同样,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会为之浮想联翩,会为之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读出了自己”。今天我们把这种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给它一个科学的名字——读后感。

写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在读过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话之后,把感悟到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内容联系实际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写下的感想。“感”,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的是读文章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受;有的是从文章中学到知识;有的是弄懂的某个道理;有的是受到的启发,

教育。

二、我来学方法。

以《草船借箭》为例,学习读后感的写法。 1. 出示《草船借箭》读后感,默读。 思考:

(1)作者读的是什么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这篇课文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草船借箭》读后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一提到诸葛亮,一个头戴纶巾,手拿羽扇的神人形象便出现在我们脑海中。《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很多,比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其中,《草船借箭》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突出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想置他于死地。于是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三天之内就能造好10万支箭,并在第三天趁大雾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概)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的神机妙算。这第一“算”,是算到何时有雾,只有大雾漫天之时,船才可以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与周瑜约定,是三天交箭,不是一天、两天或四天、五天,是因为他观察天象,算出了第三天必定起雾,而长江之中雾会更大,即使距离很近,也会看不清对方。第二“算”,

是算到鲁肃不会把自己的计谋告诉周瑜,而会私自拨快船和军士给自己。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因此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的计谋告诉了他。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的计谋提前被周瑜知道,那妒忌心强的周瑜一定会出手阻挠。第三“算”,是算到曹操不敢出兵。诸葛亮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知道雾大时曹操不会贸然出兵,而是会射箭,试探敌人虚实,这样箭就会“不请自来”。(议)

诸葛亮的“算”不是玄学,他的每一算都有事实依据,他通过人物的性格去推知人物的活动,并且通过星象判断天气,这就是他的“算”既准又妙。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靠的就是这种充满智谋的“算”。

近两年,算命之风又流行起来。在地上摆一个八卦图,用竹筒装一些吉凶签,就可以为他人算命。这里的“算”便失掉了事实依据,没有事实做支撑的“算”并不能准确地预知未来,反而会让人走入迷信的歧途,这就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差之千里。(联)

《草船借箭》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足智多谋。他的“三算”使他在短短三天内“借”到了10万支箭,让妒忌他的周瑜自愧不如,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思考事情时要依据事实,不可空想。要用缜密的思维去推算,而不是单凭感觉去臆测。(结) 回答:

想一想: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

这部分在文中写得怎么样?(感是重点 联系实际)

作者的感受是因何产生的呢?(读是基础 读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