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猎身读书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22:53: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通识课《中国“移动”》期中作业 作者:公共管理学院 经济学02班

20130082刘华 《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读书报告 提起“印度”两个字,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大批拥挤的棕色人群、脏乱差的环境卫生、阅兵像耍杂技这样的画面,还有一个十分肤浅模糊的概念“印度的软件产业很厉害”。因此此次选读了项飚的《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希望对印度的软件产业以及印度人的生活有所了解。尚未读完全书时即被作者的研究者特有的品质折服,跨出国门求学,远赴他乡与一群完全陌生的人生活在一起,面临着语言的障碍和潜在的危险,甚至曾被偷、被误认为小偷等等,要面对这些都需要非凡的勇气,他最终完成了这部著作,把全全球化浪潮中印度信息产业工人从“生产”到“收集”再到“分配”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过

程呈现在我们面前,实属难得。 信息产业的爆炸式增长有其特殊的力量源泉。互联网技术使得企业能对资源进行全球性的管理,正如不少人极力讴歌的那样,it带来了“金融民主化”,使国际资本的调动范围空前扩大;具有逐利特性的资本迅速流入随即掀起狂潮。由于it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然

产生了对专业it工作者的短缺。 印度的it产业也有所发展,小型软件公司纷纷在本土或是澳大利亚、美国等海外建立,然而它们往往竞争不过大型正规软件企业,于是起初员工赴外完成项目的活动逐渐演变成“猎身”开始疯长,且由于拥有自我完善与自我约束性,“猎身”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相对高于其他行业的薪资水平和心中的“美国梦”是人们追逐it的出发点。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嫁妆制度为“猎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低种姓伴随的贫困、遭受歧视的生活状况使年轻人迫切需要找到改变命运逃离印度的途经,而嫁妆制度带来的高额收入则提供给他们“逃离”的资本。在印度上教学班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并付给“劳力行”不菲的费用之后则会被安排出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跳板国家),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出国后立即就能找到工作,往往需要在“冷板凳”上等待有时多达数月时间,等待的过程中只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费。客户也就是需求方会把工作外包给大型人力资源公司,大型人力资源公司按比例抽成后再把

工作下发给次级人力资源公司,最后 到达劳力行,这样层层下发的后果往往是劳工只能拿到客户发放工资的1/6,在悉尼的工作落定之后他们往往会返归印度和支持他出国的女孩儿结婚,然后等待去美国工作的机会。 上面对“猎身”的过程做了简单描述,但真实情况往往比这复杂得多,整个过程中有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人们以在it领域工作为荣,以在国外工作为荣,以去美国工作为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作为新兴产业的it产业的确蕴含着较大的发展前景,但是把它上升成为一种超越工种的近乎膜拜的追求又是否恰当呢?当一位在印度小有成就的建筑工程师改行投入it产业却在悉尼坐“冷板凳”时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我觉得人们在这种盲目跟风中失去了自我,批量“生产”出来的it工人中最终实现美国梦的始终是少数。而普通家庭对it 1的着迷也是病态的。“一位28岁的泰卢固it工人这样和我诉苦:(毕业之后的) 第一周,邻居们就会问你为什么待在家里;第二周,人家问你能在家里待多久;第三周,人家甚至问你,干嘛还在这个世界上浪费爹妈的粮食。”可见在他们的心目中,学了it就一定能去大城市工作,一定能去澳大利亚或是美国工作,殊不知这种期待往往只是虚幻的。正如国内农村现在依然在部分老人间流行的观点一样:上了大学就等于是进了保险箱,就一定能“分配”到好的工作。为了心中的“美国梦”,他们可以忍受暂时生活的压迫。虽然作者没有表述,但去了美国就一定能获得高额收入和幸福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吗?2鉴于it工作者

的妻子随行去美国时所持有的h—4签证规定如果持有者离婚的话,将会面临立即被驱逐的命运,使得许多印度h—4妻子陷入到被虐待的婚姻中这样的情况,我们更要对这种梦想的现实

性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大学纷纷开设it相关课程,各种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出现,这种流行热往往会扭曲学校的教育,使其向单一畸形的方向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比例失调,难以适应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需要,为结构失调埋下祸根。y2k事件过后,产生的it业萧条,大量劳工坐“冷

板凳”就是it业吸引过多人才使其波动性很容易扩散到其他领域的一个有力证明。 进入跳板国家之后面临的长期被“冷板凳”的风险和找到工作后工资被严重1项飚:《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1页。 项飚:《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第149页。 2 剥削的情况显得难以接受。劳力行通过集中管理护照、签订互谅书、找代理人打圆场、利用劳工身处国外畏惧使用法律武器保护权益的心理等等一系列办法形成对劳工的有效控制,防止其更换担保人,从而能够保证在为其找到工作后定期从其薪资中抽成。这些做法在我们看来都是对劳工权益的严重侵犯,试问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忍受自己每月工资中的5/6都被别人拿走的情况?但是它们却能稳定地存在着,因为劳工往往都是通过熟人介绍到劳力行这里来的,他们不愿意撕破脸皮,这样会伤害朋友,还有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并不会待很久,要么会尽快去美国“寻梦”,要么会自己也开一家劳力行,所以和劳力行老板争吵的意义也不大,同

时劳力行老板的个人魅力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润滑作用。 因此印度社会对it产业表现出的盲目追捧催生出来的一批发财者的财富是建立在对劳工过分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催生出来的it产业的繁荣是劣质的、虚假的,对美国等发达国家

具有极强的依附性,根本无法抵御市场波动的冲击,我们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访谈调研把纷繁复杂的“猎身”业务呈现在我们面前,并对其内在机理做了详细的探讨,可以说他给我们提供了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去看待整个“猎身”产业中的问题。而我主要针对劳工在整个“猎身”体系中行动的盲目性和所受到的剥削等问题,在作者论述的基础上做了简单的探讨发散。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项飚的《全球“猎身”》,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是对其为做完此调查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与心血的最大肯定。篇二: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的读书报告 《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的读书报告 《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是由项飚所著。随着全球化的推进,it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它的发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难以预测性。it被整合进其他的技术和操作体系,同时,it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对一系列劳动力进行管理的特殊模式。劳动力在这个行业特别重要,用劳动力系统来应对全球范围不稳定的资本流动,对it工业也是一个挑

战。恰恰,本书所描述的猎身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 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性是猎身业出现的关键前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it产业与全球化资本发生紧密联系,并且不同渠道的巨额注资创造了大量it工作,出现it人士跨国流动。与此同时,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it职位空缺。it人员跨国流动造成了管理困难,主要涉及签证和移民问题。比如在2000年初,40名印度it专业人士因为在他们签证申请材料指定的地点之外工作而在德州伦道夫空军基地被移民局逮捕。这为劳力行等代理机构提供了生存环境,由于劳力行的专业化,他们处理招聘工作和办理移民手续会更有效率。 安得拉生产线是印度it发展的缩影,作者描述了安德拉邦的it劳动力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为迎合it工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印度国内大学数量猛增,同时私立学院和一些不能授予学位的私人技术培训学校也遍地开花很多it学员都想要出国,但是安德拉邦的专业人士主要来自于

两大先进种姓群体。安德拉邦有着高不平等的性别和阶级差别。有资料显示安德拉邦只有1%的妇女有正式工作,而且工资很低,正是妇女、孩子等其他社会下层人报酬大大低于付出的工作,才使得印度能以非常低廉的成本生产出大量的it劳动力。另外,印度有特殊的嫁妆制,印度女方和在国外工作的男方结婚,女方需付高额的嫁妆,以期待更好的未来。嫁妆制在先进种姓家族比较普遍,故而,生产it人也成了家族生意。女方的嫁妆为印度it人在国外闯荡创造了资本,但是也有将嫁妆也赔掉的人。总之,阶级、种姓和性别的严重平等使得精英

走遍世界,穷苦无权者寸步难行。 能够随时前往世界各国,这是it人获得社会声望的重要基础。因此好多it人想尽办法出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工作往往不好找。但是换个角度讲,it人移居国外也是国内面临高的失业率,他们坚信只要你负担得起旅费,在西方国家找到it工作要比在印度国内容易的多。出国热使得劳力行生意兴隆,劳力行主要的利润是向工人们收取中介费。在it萧条时期劳力行向工人们收取的费用变得更高。在陷入生存危机时,劳力行会出售岗位,为了能在经济期尽快被送往美国,很多it工人情愿这样干。劳力行和其他相关部门逐渐形成一个“非正式的it部门”。他们的交易行为中也涉嫌欺诈性宣传、伪造证书等不正规行为,但是it工人在这里获得了经验、成为“现成”劳动力,从而在萧条期度过后一跃进入正是部门。因

此这个非正式部门是正式it部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外it公司通过劳力行来招收印度it工人,他们通常选用印度人自己的劳力行。劳力行的作用其实很大。这让他们的工作更宽泛。比如印度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欠缺,劳力行会培训他们一部分面试、交流技巧。印度人对软件开发很感兴趣,却对市场很不在乎,由印度说:“我喜欢计算机网络,而不喜欢社会网络”。劳力行进入猎身生意使得劳力行内部多项生意的重叠。有很多劳力行把培训、猎身和软件开发的生意相结合,甚至还能达到其他的协作优势。重叠性生意通常表现为分布在多个国家的生意实体之间的交叉,并且合作者不愿意把交叉的生意整合到一个实体中。原因是业主这样可以更好地发展他们自己的节点,交叉可以让大家更好的共享资源,而整合可能会缩小资源的启动范围,更重要的是会削弱各节点的创新自治能力。与此同时,交叉也产生了印度在悉尼的it生意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过度注册”,

比方说一家经过注册的企业实体通常同时注册多个名字。猎身生意在it业务的交 叉运作中发展起来。 印度it咨询公司转向猎身生意后,也不容易轻易找到客户。同时劳力行由于在中介链中的地位,致使他们使用“板凳术”主要在澳大利亚,中介组织先把工人引到澳大利亚然后再把他们外派。中介组织除了提供签证担保之外,他们甚至还负责准备申请签证的所有资料,提供安置费,甚至包括机票,解决工人开始几周的食宿。板凳术在悉尼造就了庞大的劳动力库存,从而使大的中介机构可以招到需要的工人,而无需和特定的某一家小型中介维持关系。澳大利亚的猎身生意可以说是人带人的招聘业务的拓展,劳力行的老板无非是全职的信息员。然而,劳力行通过大型中介链和中介组织联系子一起,形成了多层次圈子,这也使得中介链很长,最终导致工人拿到更少的工资。中介链解释了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即一方面我们看到it劳动力需求不小,另一方面普遍的it移民工人待遇低下、短期失业的现象。猎身和中介链建立了一个巨大的、但有高度分散的工人库存。这个库存成本主要由供认自己承担,而

不给当地政府和社会造成负担。 板凳术和多次倒手是老板们想到如何是自己的工人不流失,并且避免被工人们向当局投诉劳力行的非法行为。然而工人们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不去控诉,因为工人们对自己的权利知之甚少,反而怕被驱逐出境。另外,工人自己当上了协调人,有工人觉得他们和劳力行的老板有着共同的朋友,他们不得不和劳力行合作。还有工人之间的援助网络并不带来彼此间的团结与合作,也不赋予他们讨价还价的能力。但对于猎身业的压榨,有三种应对办法,即”退出”、“表达”、“忠诚”。对于商业压力,工人不指责老板,而是搭乘电梯离开,即到另

外的公司工作。 世界猎身体系的形成,其实是it工人们仔细比较不同国家的状况,并利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寻求自己利益的过程。it工人们利用其他国家的稳定的劳资关系,积累经验、提高技能,获得永久居住权,在此之后调到美国市场,在世界猎身业中,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契合了

“核心国家——半边缘国家——边缘国家”之间的动态关系。 非正式部门的劳力行将劳动力送往国外,他们靠此积累资源,进而向上流动到印度国内的高级部门中去。在在这些过程中,绝少的财富从全球基层流入地方基层,基层的经济价值却向外流,流向西方发达国家。犹豫种姓制、性别差异、社会阶层差异导致印度国内下层阶级的贫困。然而,流向高层阶级的一部分人却大言不惭的说:“让印度穷人死掉一半,甩掉包袱,印度就会有竞争力,就能像美国一样繁荣”,殊不知这些下层人充当低廉的俑人,才生产那些向外发展的it人士,导致社会财富集中到这些有限的精英中去,印度下层人士依旧贫困,成为牺牲品。另外,从猎身业中受益最多的国家却强烈抨击猎身业,说猎身是不道德的,增加的it工人失业率等等。都是站在高处的人在对相对的下层进行批评。为什么站在社会高处者在全球范围内有巨大的竞争力,他们们应该思考一下,希望能对那些付出者一些回报。这

也是实现公平的发展的先决条件。篇三:读书报告 choose

——读《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后感 前言 已经很久都没有一本书,能让我有这种心中的思绪如此汹涌澎湃了。记得上一本是《相约星期二》,一个将死的老教授的最后的课。看了推荐书单,唯一听过的只有《寂静的春天》。但或许太经典,产生了距离感,我决定看一本自己不熟悉的。一眼扫过,崩溃,collapse,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翻看了几页内容,如果把它设想成法律,它不是所谓“成文”,而是“判例”,说的简单点,也就是用例子说话。确实,环境的影响用事例和数据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书大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述历史上很多社会的崩溃,第二部分深入当今社会,看现在很多社会的一些隐患。而第三部分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他分析了原因,总

结了历史的规律,引出了对当今的启示。 尽管这是人与环境课推荐的书目,把它算作是一本环境著作。但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环境的问题,更是关于历史哲学辩证法和人类心理学的研究著作。书名的副标题是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我看到了一个词,choose。是成还是败,不是命运,不是天道,是选择,是这个社会的选择。这是一本能让人想很多的书,但我没有能把我所想

淋漓尽致表达出来的自信。在此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感受略表一二,也算是个留念吧。 奥西曼提斯 也许你不记得看到过这个名字,但它仍然在卷首,不悲不喜。他是古埃及的王,它是雪莱诗,它是《奥西曼提斯》。 我想以下一段文字,把这首诗给人的感受具象化了不少:“城市被遗弃了,既不见子嗣们在断壁残桓间凭吊,也不见代代移接的文化传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中残损的三桅帆船,主桅不复存在,名字也无从考起,船员们也消失了。没有人告诉我们她

什么时候来过,属于谁,航行了多久,是什么致使她遭受灭顶之灾??” 这是书中写道玛雅文明时候,引用的斯蒂芬斯的书中的记录。诗一般的语言,讲述着让人扼腕叹息的历史。看着一个一个逝去的文明,姑且不研究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单纯的悲哀与同情总还是有的。很自然的,我们便会联想到,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现在也

会成为这一片的残桓?探求社会崩溃原因,成了避免悲剧的一个关键。 难以忽视的真相 其实让我意想不到,在兴衰成败之中,环境的因素竟然是一个关键。我和许多一人一样,

一直以为,一个社会的兴盛大部分取决于政治制度,经济模式。而社会的衰亡也是因为这种制度的腐朽和落后。正如中国古代许多帝国的没落,说起原因,无不出几种:专制的统治,

沉重的赋税,连年的战乱??我们好像从来不把环境变化的因素考虑在内。 记得人与环境课上老师曾提到,唐朝的灭亡很可能是由于干旱,我一开始很吃惊,甚至有些不相信。而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承认,环境,真的可能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成败

兴亡。不管是人为地破环了环境,还是自然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动摇一个社会的生命线。 读了书中许多社会崩溃的故事,看到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有“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捕鱼捕猎”“土壤流失”“干旱”??再总结这些社会从盛到衰的规律,好像所有社会都陷入了发展,

人口剧增,过度开发资源,资源稀缺,争夺与战争,最后灭亡的怪圈。 而比较一下现在的情况,我们或许正走在同样的历史道路上。10月31日,全世界各地都出生了70亿宝宝,全世界在最近一个世纪经历了人口大爆炸。而相应的,森林面积锐减、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下子都冒了出來。地球的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了,我们现在用的,都是预支了后代的资源。粮食危机和水资源的危机已经在一些地区引发了战争和冲突。而如果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凭借现代军事技术和武器力量,我们足以毁掉整个地球。或许再这样下去,又一

次的崩溃难以避免,而也许这会是最后一次崩溃。此次之后,再无社会可言了?? 我们需要行动了。 复活节岛上的最后一棵棕榈树 书中曾多处引用复活节岛的案例,也多次提到一个问题:当复活节岛民砍掉最后一棵棕

榈树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个本科生的提问让作者产生了思考。他得出的结论让我感到触目惊心。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悄悄变化的常态”和“景观失忆”。 解释这两个名词其实很简单,这关系到一个经典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青蛙煮熟。把一杯水烧开,把一只青蛙扔进去,它会感觉到周围突然变烫,觉察到危险而自己跳出来。而如果你把青蛙放入冷水,再把水慢慢烧开,它就不会察觉到危险直至被煮熟。这就是所谓的“悄悄变化的常态”,让人深陷其中却不察觉的深渊,是最危险的。 书在讲到一些文明的例子的时候,经常会对比到美国的现状。作者是美国人,他在反思。这不禁又让我想到另一个正在反思的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里那一张张对比的图片,不断攀升的数据,都让人窒息。从外太空拍摄,一个如此美丽的星球,却冰山融化,气温升高,臭氧空洞,物种灭绝。而身处其中的人类,正如那只青蛙,还

对这样的处境浑然不觉。如果就这样结束了,又有谁会来为全人类哀叹呢? 而如果全人类已然察觉了这种危机,却仍然秉持“灾难性的价值观”和所谓的“理性”,

那可以不客气地说这种崩溃,是必然,是自食苦果。 “摇摆不定”的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专门有一章讲述了中国的故事。人最容易看不清自己,所以一开始,我故意跳过了这一章,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的主观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判断。但最后,我读了。我不想做任何关于“中国威胁论”是不是正确的讨论,这不是我们读这本书的重点。但不得

不承认,书上说的很多确实是事实。不管在当今的 环境下这种姑且称作“指责”的言论公不公平,我们真正应该担忧的,不是全世界舆论的围攻,不是国家因此得不到发展,而是我们现在的行为,会不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谈论那些发达国家们以前是如何如何破坏环境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过去破坏过环境,我们现在破坏可以无可厚非。环境是共享的,地球只有一个。抛弃所谓的“理性”和“灾难性的价值观”,是如今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必须。 中国是大国,中国会影响世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肩负了全人类兴亡的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