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古建筑现状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59: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淮安名人古建筑现状研究

作者:葛晓丽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6年第28期

摘 要 淮安拥有大量珍贵的名人古建筑,既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因此,古建筑现状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淮安;古建筑;现状

淮安地处中国北方南端而又处于中国南方最北端,横贯南北分界线,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这里孕育了大量的历史名人,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名人古建筑。既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1]。目前,淮安共有16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涉及历史名人古建筑的有65处,占总数的4%,主要包括故居、祠堂、楼阁、官署、寺庙等。按照文物级别、时间、位置分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按照文物级别分类

各级古建筑的情况如表所示: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占总数的6%。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4处,占总数的6%。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占总数的54%。不可移动文物22处,占总数的34%。 2 按照文物时间分类 33 裴荫森宅 清

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明清建筑,共35处,占总数的

54%。其次是近现代文物,共23处,占总数的35%。占总数的5%。唐宋共7处,占总数的11%。

3 按照文物位置分类

其中,位于市区(包括清浦和清河)的有14处,占22%。淮安区作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共34处,占52%。位于其他县的共17处,占26%。分别为涟水7处,盱眙4处,淮阴区3处,洪泽2处,金湖1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对65处名人古建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梳理分析如下。 4.1 文物级别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物级别低的名人古建筑文化产业发展较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省保文物级别较高,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比较重视。从现场调查的情况来看,对于国、省保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都比较规范,而且国、省保一般都是由市级以下保护较好、价值较大的历史名人古建筑申报为国、省保。二是国、省保保护经费比市、县保有保障。国、省保可以从国家文物局申请到维护与重修经费,而且按照相关规定,地方政府要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所以,国、省保单位一般可以得到及时修缮并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如周恩来故居的保护和产业发展情况就是典型案例[2]。 4.2 淮安区的产业发展概况

淮安区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名人古建筑的数量较多,保护利用状况也比较好[3]。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淮安区的文物保护部门是最早成立,当地文保部门重视文物的保护。历年来用于修缮的经费也较多。二是淮安区的名人古建筑纳入城市旅游线路。如周恩来故居、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等等,资金就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三是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强,一般能够较自觉地保护古建筑。而有的地区居民文保意识相对较差,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往往会在自觉与自觉中破坏文物。 4.3 时间与名人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对于名人古建筑来说,时间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时间较近的名人古建筑保护利用情况要好于时间较久的建筑。历史名人古建筑被破坏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包括风雨侵蚀、材质自然腐烂等。人为因素包括战争等。淮安名人古建筑往往是砖木、石木、砖木石等多种材质混用,所使用的材质直接影响到对它的保护。如使用砖石质地等质地的,一般不容易遭到侵蚀与破坏,相对易于保护;而使用木头等质地的,则相对不容易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名人古建筑的时候,要对破坏古建筑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分清哪些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不可以避免的[4]。

4.4 体制问题与名人古建筑产业发展的矛盾

古建筑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管理部门非常多。文物部门主要负责文物主体的保护,相关建筑环境的建设、生态、工程设施以及旅游开发等,需要建设、环境、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等行业的配合。出于部门利益考虑,各行业对古建筑关注的目标不完全相同。这使得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文物部门在协调和执行方面困难较大。古建筑保护仍将处于被动局面。淮安43处名人古建筑被列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但还有22处的古建筑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于未定级的情况下,它们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经费、机构、人员和发展都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5]。

4.5 缺乏名人古建筑资源评估制度

古建筑产业项目强调“合理利用”,然而这却是一件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合理”一词属定性用词,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不合理”的,难以界定。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具体“量”的标准和“度”的限制,而石油、煤矿、地下水等有形资源都有具体“使用度”的限制,建筑利用的“合理”性却是人为主观认可的。因而,当整个社会还不能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怀有神圣情感认知时,强制性手段应成为必要,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古建筑资源利用评价体系。对建筑价值、现状、规划、管理、利用进行综合评估。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建筑利用开发都必须以谨慎的态度,严密论证。同时以定量指标限制开发,承认并尊重建筑资源的经济特性,在城市动态变化中始终维护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保存[6]。 4.6 地方特色彰显不足

名人古建筑资源是古今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地区、民族风貌、特色的集中反映,而该资源的吸引力就在于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只有突出其特色,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异”。但淮安部分名人古建筑在这方面做的欠缺,只流于建筑原状、图片、建筑恢复等。其原因是重视表面形式的开发,而没有从内涵方面挖掘体现其特殊的文化历史价值的地方。较少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设计理念、展陈方式对古建筑进行模拟和展示,缺乏内涵的挖掘和品牌的塑造。缺乏深度挖掘古建筑的文化经济价值,进一步发展品牌产业,构建古建筑文化产业链[7]。 参考文献

[1] 曲凌雁.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学报,2007(5).

[2] 李海燕.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3). [3] 刘洁.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J/OL].中国文物信息网,2014. [4] 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OL].中国文物网,2015.

[5] 张博.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人民论坛,2014(9). [6] 文化遗存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OL].山西省文物局网,2015. [7] 陈洁.关于长沙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M].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