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 试题库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1:45: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2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26.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27.性别化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它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8.性别角色标准是指社会成员所公认的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 29.性别同一性也叫做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其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识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30.性别角色观指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理解。

三、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共30题,每题6分) 1.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答: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

(1)整体——系统性(2)社会制约性(3)能动性(4)动态性(5)关键期(6)情绪性和行为习惯 2.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答:(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2)给予儿童自由权和主动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3)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4)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1)整体——系统性。(2)社会制约性。(3)能动性。(4)动态性。(5)关键期。(6)情绪性和行为习惯。 4.怎样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答:(1)增加交往活动(2)浓化交往气氛(3)榜样示范(4)讲明行为规则(5)评价外部行为 5.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幼儿自我评价有如下特点:

(1)幼儿自我评价表现为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的评价,再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明显地表现为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同时也表现了有从外部行为向内心品质转化的倾向。

(3)幼儿评价与自我评价的道德性。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4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

(4)幼儿对自己身体的评价。幼儿基本上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身体的高矮,但全面的、概括的评价自己的身体的好坏的能力还较差。

(5)幼儿对自我评价发展趋势。幼儿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 (6)幼儿自我评价无男女性别差异 。

6.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因素有哪些?

答:(1)体验的作用。幼儿在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是多种多样,幼儿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

(2)活动的积极性。自信心激发兴趣,引起活动的积极性,并使活动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有扩大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更加激发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家庭因素:①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儿童自信心发展幼儿密切联系;②家庭结构及环境影响。

(4)幼儿园教育:①专家们在幼儿园实施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各项研究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②幼教人员的参与意识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7.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答:(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2)给予儿童自由权和主动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3)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4)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8.影响幼儿自我控制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生理因素。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父母控制模式。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 (3)言语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儿童自我言语指导和成人言语指导。

(4)其他因素。心理学家还就其它影响自我控制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如,班杜拉等人研究了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阿特伍德等人研究认为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一个突出决定因素。

9.怎样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答:培养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基本要素有: (1)具有趣味性和规则性的外部活动情景。(2)幼儿具有活动的动机。

(3)成人对幼儿讲解目标、规则,评价幼儿和用奖励、表扬等诱因激发幼儿的言语指导。 (4)幼儿对自我控制目标和规则的理解。(5)幼儿按规则扮演角色的自主性。 (6)幼儿校正、调节自己心理品质的主动性。 10.简述依恋的类型。

答:安斯沃斯等人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性依恋。这类儿童约占65~70﹪。(2)回避性依恋。这类儿童约占20﹪。 (3)反抗性依恋。这类儿童约占10~15﹪。 11.简述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

答:安斯沃斯及其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儿童之所以形成不同性质的依恋,主要在于教养者即母亲对儿童的态度、行为方式的不同。

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也是其依恋形成的因素。

12.怎样控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答:(1)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2)提高幼儿认知水平(3)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4)教会幼儿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5)给予榜样示范(6)家庭干预(7)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13.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答:(1)角色采择与幼儿亲社会行为。

(2)情感因素:移情作用的影响。 (3)父母抚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4)文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4.简述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答:(1)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2)幼儿园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并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重要场所,其中教师和同伴则是影响幼儿园性别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3)电视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 15.简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答:品德和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样,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此外,个人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

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应,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3)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不尽相同。(4)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6.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或结构体。一般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由四部分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7.简述品德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答:(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 (2)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4)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18.简述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

答:(1)具体性。(2)他律性。(3)情境性。(4)模仿性。(5)情绪性(不稳定性)。 19.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答:(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2)发挥道德功能直接、显著的教育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隐形的教育渗透作用,注意优化群体环境。 20.简述幼儿园社会性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系。

答:(1)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 (2)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渗透性。

21.选择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答:(1)社会现实。其一,社会现实是幼儿社会认知的源泉;其二,社会现实激发了幼儿的社会情感;其三,社会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

(2)幼儿发展。其一,以幼儿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其二,以促进强化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依据。 22.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原则是什么?

答:(1)渐进性。(2)适度性。(3)活动性。(4)真实性。(5)统一性。 23.简述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关系。

答: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标准,也是设置教育内容的依据。教育目标的确定往往是充分论证的产物,它必须承载社会的需求,教育的任务和幼儿的实际,缺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是不适当的目标,都无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因此,教育目标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目标一经确立,它就是教育内容的纲领和目的,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教育目标,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先有目标而后确定内容。 24.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

答:(1)社会环境与行为规范。(2)人际交往。(3)自我意识。(4)民族文化。 25.简述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答:(1)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和演示法。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独有方法主要有: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 26.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形式主要有:

(1)课堂教育(2)参观活动(3)游戏活动(4)社会实践 27.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幼儿园的专门教育(2)环境教育(3)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28.社会性活动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答:(1)目标性。(2)针对性。(3)活动性。(4)全体性。(5)整体性。 29.评价幼儿社会性活动的项目有哪些?

答:评价幼儿社会性活动的项目主要有:

(1)评价活动目标(2)评价活动内容(3)评价活动准备(4)评价活动过程(5)评价活动的效果 30.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2)谈话法。(3)社会测量法。(4)问卷法。(5)投射法。(6)情景测验法。 四、论述题:(共18题,每题10分) 1 2

3 5 6 7 8 9 10 11

1.试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答: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整体——系统性。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作为母系统,包括六个子系统又可以作为亚结构母系统,它们又包含亚结构子系统,依次下去。这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中的各系统,无论是子系统之间,还是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有等级包含的密切关系。各系统的独立是相对的,它们构成了立体网络的整体结构,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的诸成分就是这个立体网络上的一个结,作用于整体结构,又受其整体结构的影响。例如,一个人自控能力强,那么他就容易遵守社会规则,讲礼貌,守纪律,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2)社会制约性。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既受物质财富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影响,也受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必然受其影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3)能动性。现代儿童观指出,幼儿是一个主体,在主客体活动中,幼儿不是被动体,有其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我们在既重视老师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动态性。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整个过程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质的内涵,表现出儿童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

(5)关键期。生命的全程观认为人的心理系统不断运动发展,从无序经过涨落到有序状态的循环发展过程。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化是人终身发展任务。但国外有研究证明: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婴幼儿期的社会化经验对于一个人后来的社会化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另外,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诸方面也不是等速的,发展的关键年龄也不同,我们要抓住关键期的培养,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

(6)情绪性和行为习惯。由于幼儿认知的局限,很多大道理无法理解,幼儿阶段具有明显的情绪性,而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亲子之情。

正因为幼儿认知的局限,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仅要提高幼儿社会认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

2.谈谈你对幼儿自信心的理解及其培养。

答: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自信心是人的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