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7:57: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陌生化”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夸张、
变形等手段,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影响的概念。
文学性:雅各布逊认为,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他认为文学性不存
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通运用是构造原则和变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因此,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而是“文学性”。
语义分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从文学语言入手,
强调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分析认为一部作品统一、连贯,符合逻辑,就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语义分析其中包含两个理论要素,即语言分析和心理上的分析。
语境:新批评学派理论奠基人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他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为“语境”,其语境理论一是
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游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二是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文论观点,艾略特主张的核心理论是反对浪漫主义文学观
念的抒情原则,倡导一种消除个性、力求科学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文学研究应该回到“诗”本身,“文学传统”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价值所在。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出的文论观念,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
作品,失败原因是在于情感与外界事物没有准确对应。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他强调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使内在情感变成外部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诗歌成为诗人感情的简单宣泄。
集体无意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了个人无意识理论,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他认
为,在个体无意识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存在,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或种族记忆。荣格认为它是文学艺术活动的根源,艺术家也受集体无意识的支配,文学艺术就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1
原型:原型是理解荣格集体无意识的一个关键概念。原型就是原始意向,是一种通过遗传形成的心理模式。原
型不是人生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而且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荣格指出四种最基本的原型分别是:人格面具、阿尼玛或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镜像阶段:法国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了着名的镜像阶段理论,主要阐释的是主体心理状况。拉康提
出,婴儿在出生的6个月之前只能被动接受外界信息,对外界的印象是零散的、混沌的,脑中没有整体性和同一性,这个阶段是前镜像阶段。6-18个月的时候会区别镜子中的镜像和自己的身体,这是一种自我认证、自我确立的标记。拉康称这个阶段为镜像阶段。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通俗的说就是那种中
性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写作,他把这种写作看作是对资产阶级写作形式的有力反拨,其中隐含的思想对结构主义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的启发,但他的“零度写作”理论拒绝表现意义,特别是剔除了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实际上把文学推向了一种科学化的追求当中,因此存在一定的不足。
现象学还原:胡塞尔在其著作中先后提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现象学还原首先是一种现象学的“不看”,
反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拒斥形而上学的思辨,不使用未经检验的哲学认识。其次它又是一种现象学的“看”,主张在直观中把握事实本身。现象学还原一方面意味着对非本质性理念的排斥,另一方面则表明向本质性理念的回归,从而使哲学研究能真正“回到事物本质”。现象学还原可分为三个层次:悬置、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彻底消除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结构,将客体还原为纯粹的先验意识的构造,结果只剩下“纯粹的先验意识”。
此在:“此在”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概念。他认为,哲学应当研究的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
领悟着人的存在即“此在”,此在最基本的状态就是在世,在世就是人处在“被抛弃的状态”,人生在世的基本状态是“烦”“畏”“死”,个体体会到了自己真正的生存状态就是领悟到了真正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从感性个体的本真状态出发去考察艺术作品,才能把握艺术的真髓。
介入说: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介入说,充分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萨特认为,介入
是写作的本质,也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它的目的在于揭露社会和人性的弊端。政治上的介入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介入,深层次的介入是一种无形的间接介入。“介入”不是单纯的干预现实,而是一种思想和价值上积极有效的渗透影响。
2
解释学:又称诠释学、解释学美学,解释学的希腊词根“赫耳墨斯”是向人们传达神的旨意的希腊神使。解释
的前提是理解,因此解释学源于对古代经典的诠释。施莱尔马赫使解释学从语文学和解经学脱离出来,狄尔泰建立以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为核心的解释学,海德格尔推动解释学从方法论到存在论的转向,伽达默尔正式创立现代解释学。
视域融合:这是伽达默尔提出来的解释学概念。视域是不断形成、不断发展、不断扩展的,永远不会固定下来。
伽达默尔认为,作品是一个“准主体”,代表一种文本视域,读者是另一种读者视域,阅读的过程就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解释的循环:这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理解过程中“整体的理解来自于个别,而个别的理解只能来自于
整体”的循环特征。施莱尔马赫认为解释的循环能保证解释学成为一门避免错误的学问。伽达默尔认为解释的循环不是一种方法论的循环,而是描述了一种理解中的本体论事件。
期待视野:是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概念。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对作品的一种定向性期待,
由三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以前的审美经验,二是接受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三是接受者的生活经历。
文本的召唤结构:这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来的。指的是文本具有一种召
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 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流派,主要致力于大众文化批
判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该学派的成长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的著作中。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
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使艺术丧失了创造力,是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同谋,具有欺骗性。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观念。他认为,国家机器分为镇压性的国家
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镇压性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法庭、监狱等,依靠暴力手段维护国家的统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教育、宗教、文化机构等,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塑造人的观念来维护国家统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