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3 0:22: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一、字词基础 我会认:

誉(yù) 瞰(kàn) 统(tǒng) 率(lǜ) 征(zhēng) 靡(mí ) 魁(kuí ) 搏(bó) 颐(yí) 耸(sǒng) 阁(gé) 舫(fǎng) 眺(tiào) 堤(dī) 态(tài) 二、词语积累: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分明、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身材魁梧、昂首挺胸、跃跃欲试、神态各 异、目光炯炯、绝无仅有、惟妙惟肖、若有所思、殊死拼搏、神态自若、久经沙场、享誉世界、举世无双规模宏大 将军俑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 类型众多 武士俑 绝无仅有 享誉世界 骑兵俑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 陶马俑 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艺术珍品)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 雕刻、狮子、姿态不一 三、多音字:

[乘]shèng 千乘之国;chěng 乘法 [肖]xiào 惟妙惟肖;xiāo 姓肖 [称]chēng 称赞;chèn 匀称[几]jī 几乎;jǐ 几个 [佛]fú仿佛;fó佛像 [杆]gān 栏杆;gǎn 笔杆[旋]xuá n 旋转;xuà n 旋风 [数]shǔ 数不清;shù无数 四、近义词:

宏大—宏伟、匀称—均匀、健壮—强壮、鲜明—分明、所向披靡—所向无敌、 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立、葱郁—葱茏、远眺—远望、清爽—清新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姿态不一—形态各异、金碧辉煌—富丽堂皇、修筑—修建、坚固—牢固、雄伟—雄壮、凝结—凝聚、平整—平坦、气魄—气势 五、反义词:

精美—粗糙、仔细—马虎、轻微—粗重、 强大—弱小、魁梧—矮小、庄重—轻浮耸立—挺反义词:隐隐约约—清清楚楚、陡峭—平坦、伟大—平凡、凝结—融化、蜿蜒—笔直、崇山峻岭—一马平川 六、课文梳理

1、总体:柱子 栏杆 长 长廊 内部:横槛 五彩的画 两旁:花木 微风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 闪闪发光 颐和园 (抬头看) 排云殿 金碧辉煌 美景说也说不尽 美丽的大花园 向下望: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树丛 屋顶 宫墙) (赞美之情) 登上万寿山 正前面:昆明湖(静、绿) 游船 画舫 向东远眺:城楼 白塔 昆明湖 堤岸 石桥 垂柳 小岛 宫殿 十七孔桥 石柱 小狮子

2、 远看:一条长龙 蜿蜒盘旋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高大坚固 城墙顶上:平整宽阔 长城 近看 城墙外沿:垛子 瞭望口 伟大奇迹 结构巧妙 射口 方形城台:相互呼应 联想:站在 踏着 扶着 想起→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长城》

1、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 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2.《长城》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3. 修筑在八达岭的长城特点是:高大坚固。

4.垛子的位置:城墙外沿,作用:瞭望和射击。城台的位置:城墙顶,作用:屯兵。

5、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 “很 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课文填空】

1.文章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2.第 1 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长) ,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第 2 自然段是围绕长城的(高大坚固)来写的,分别写出了(城墙) 、 (垛子) 、 (射口) 、 (了望口) 、 (堡垒) 。 第 3 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 ,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 第 4 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赞美长城是( “伟大的奇迹” ) 。

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是 (过度句)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 “很自然地想 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 (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

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本文学习重点

(1)掌握一个比喻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2)用具体的数字描写一处景物。 (3)准确地运用动词写句。(站、踏、扶、想) (4)拿熟悉的事物作比较。 《颐和园》

1.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耸立”体现出佛香阁的高;“一排排”说明了排云殿的占地面积大。

3.具体说明“狮子姿态不一”的话是: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 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课文填空】

1.这篇文章是按(参观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

2.课文(移步换景) ,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 每一间的横槛上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 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 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 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体现了移步换景。) 本文学习重点

(1)学习按游览的顺序记叙。

(2)学会按方位顺序描写一处景物。 (3)抓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4)了解全文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 19、秦兵马俑 1、《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该句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该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 先是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表现出“类型众多”;然后用“有的 有的 ”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文中讲到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个性鲜明” 。 【课文填空】

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 ;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 。 本文学习重点

(1)能抓住过渡段给课文分段。 (2)总分结构段落训练。

(3)抓住静物特点,展开联想,把静物写活。 (4)掌握关联词:不仅......而且...... 【语文园地五】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 (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上联写的是白天幽径竹阴,下联说的是夜晚月下花影。大意是:小路两边幽竹茂盛,竹丛的影子投下来,路上像是铺满了或浓或淡的云。入夜后,帘纱半卷,月光如泻,四周好像罩上一层薄纱,各种花木的影子印在窗帘上, 深深浅浅的,很是好看。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 (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出自唐代诗人杜光庭的《题福唐观二首》 。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 (山东济南大明湖)

将济南的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来自清朝刘凤诰咏大明湖的诗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 (江苏苏州沧浪亭)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诗句,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诗句。这副对联诗意相谐,对仗工整,如出一人, 巧妙地把欧阳修和苏舜钦两位历史名人的友谊永远留在沧浪亭中,令人遐思,促人回味。 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 《颐和园》

1、课文是按照______顺序来写的。 A 时间 B 游览

2、课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三处景物。 A 长廊 B 万寿山 C 佛香阁 D 昆明湖 E 十七孔桥

3、细读《颐和园》深感悟: 课文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话是颐和园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因而作者希望“_________ _________” ,如果我们在颐和园游玩,你最想 在____________拍照留念,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 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 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 柱子上都雕刻着 小狮子 这么多的小狮子 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给短文空白处加标点。

2、哪一句写出了十七孔桥名字的来历,请用“_______”画出来。

3、 短文中画 “ ” 的句子是一个______句, 说明作者的游览地点由______ 到______。

4、结尾处“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意思是( ) A 只有两只相同。 B 除了两只相同,其他小狮子都不同。C 没有相同的 小狮子。 5、课内语段阅读。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 fó fú)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 昆明湖静得像___________, 绿得像___________游船、 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jī jǐ)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 楼和城里的白塔。

1、用“_____”画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把短文中空白处补充完整,这段话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 “滑”可以换成________字,反复朗读,体会一下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描写颜色的词有: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位看景物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秦兵马俑》

1、秦兵马俑在我国_______省_______市出土。 A、安徽 西安 B、陕西 西安 C、陕西 长安

2、课文从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使我们如临其境。 A、规模 B、将军俑 C、武士俑 D、身材、衣着、动作神态 E、陶马

3、将军俑身材魁梧,头( )鹖冠,身( )铠甲,手( )宝剑, ( )首( )胸。 2、骑兵俑上身( )短甲,下身( )紧口裤,足( )长靴,右 手( )缰绳,左手( )弓箭。

4、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1、写出近义词。

庄重——( ) 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