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市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7 5:54: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浙中诸多古民居何去何从

日前,国内一些古建筑学者频繁出入金华、兰溪等地村庄,试图带来一部分资金对古私宅进行维护。但整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即便是保住一些重点建筑,一旦与之配套的那些体现农耕社会全貌的普通民居一幢一幢地消亡,这些建筑独自存在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

村民们对此古民居保护也不热心,因为没有游客的到来,保护这些古老的民居似乎并不能让他们得到什么现实的利益,相反,一年一年的投入却像是一个无底洞。 ■个案一

老宅属建筑保护群 仍由个人维护处置

多数老宅的命运,似乎不是搬迁就是被拆除。

姚远龙的家是一幢建于清代的老宅,原本为三厢两间一天井的砖木结构,在一场风雨过后坍塌。2006年8月,姚远龙将它夷为平地,在此修建了一幢三层新式砖房。

“我也知道老房子好看,但是用起来实在不方便。”姚远龙一边吸着烟,一边帮着建房的工人递各种工具。

姚远龙说得没错,尽管有着诗意的外表,这样的老房子居住起来并不舒适,因为密封性不好,每到冬天,寒风肆虐。不仅如此,狭小的窗户也影响了屋内的采光,由于年久失修,房屋中很多木结构已经朽烂,这样的房子随时都可能在一场风雨过后垮掉。

姚远龙的新房子造价十多万元,是他数十年的积蓄。“同样的钱,如果拿去维修老房子,再多一倍也不够。”姚远龙说。

据《姚村村志》记载,兰溪姚村最早的先祖姚烈在南宋景炎三年,从绍兴会稽山迁至兰溪龙山落户。尽管遭受过兵乱、瘟疫、火灾的劫难,但这个千年古村还保留着众多风格独特的古建筑。十多年间,前来姚村探寻古建筑之美的国内外专家络绎不绝。1992年起,姚村残留的55幢古民居被兰溪市宣布成为清代建筑保护群。

这样的“身份”并不能改变姚村这些乡土民居的尴尬现实。

尽管属于市级文保建筑,却没有太多的资金可供使用。因为产权属于私人,这种老房子的维护仍然要由个人出资,可要想修复这样的古建筑,所花费的资金远远要大于再建一幢新式住宅,村民们普遍没有这样的财力和动力。

而一户一处宅基地的规定又让他们无法另择地点建造新居,于是拆旧建新就成为村民们最方便的选择。

站在姚远龙还未完工的新居顶层,可以看到姚村清代建筑群的全貌:粉墙黛瓦,灵秀写意的马头墙以及迂回曲折的宅间小巷。在一群老房子中间,姚远龙的新房有些突兀。

出于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在姚远龙修建新房的同时,村民们还是决定集资对姚村一幢公用厅堂重新维修。 ■个案二

琅琊滕氏宗祠年代久 杨塘下拆旧房建绿地

近两三年来,位于婺城区琅琊镇的杨塘下村,新兴的设施和建筑给村庄带来了巨大变化,村民

们的生活环境也在一天天改善。而这一切的代价,却是村庄原有的风貌一去不复返,村内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一幢幢地消失。

琅琊镇杨塘下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滕氏宗祠。我们在当地滕氏族人陪同下,走进这座已有近500年历史的江南民居风格的宗族祠堂,如同走进滕氏家族凝固的历史。整座祠堂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四进厅堂组成三个内天井式的院落,到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虽已破旧,却仍能显示出当年的富丽堂皇。

从金华市区向北或向南,沿途的村庄几乎都在发生同样的事。在经历了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沧桑后,这些老建筑终于没能熬过时间的关口,因年久失修自然坍塌、外来者的收购、人为拆除以及出于无知的非专业“修复”,都让这些建筑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

杨塘下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旧换新”的例子。现在,在这个只有867人的小村庄里,小道上已经装上路灯,新盖的三层砖房装饰着水泥浇筑的罗马柱,连门窗边缘也雕上了一些欧式花纹作为点缀。村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篮球场,村中心甚至建起了一块5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为了这块绿地,村民们拆除了这里原有的一幢有200年历史的老房子,并把它出售给一家公司。 ■现状

出卖和收购争论不休 历史和文化能否迁移

从杨塘下村出发,向东约100公里,是东阳市横店镇,杨塘下村的老宅被拆卸迁移到这里,按照原样复建起来。而这不过是它的新主人———横店集团宏大计划中的一小部分。

从2001年开始,这家民营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收购各地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按照他们的计划,120幢类似杨塘下村那样的老宅从浙江、安徽、江西各个村落中迁移而来,形成一个占地1000多亩的明清民居博览城,用于旅游、展览和影视拍摄。

张光明,横店集团华夏文化城总经理,古宅迁移计划具体的操作人之一。他对自己的努力颇为满意。为了收购这些古宅,他在近五年里,几乎走遍了三省所有可能存在老民居的偏远山村,“我们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张光明说。

这并非夸张之词,在长长的120幢古宅名单中,列着它们的来源地———浙江的东阳、义乌、磐安、金华、兰溪、武义、建德、淳安、江山、龙游;江西的上饶、高安、宜黄、临川、抚州、弋阳;安徽的黄山区、徽州区。

按照张光明的收购标准,这些住宅不是当地文物保护单位,但一定在工艺、材料,或者结构上有特别之处;它们通常具有一定的家族背景,并有深厚的历史价值。

在正在建造中的园林中,这些老房子和一些仿古建筑混杂在一起,将要复原成秦淮河的街景,而一些迫不及待的影视剧组已经进驻其中,展开了他们拍摄计划的一部分。

在杨塘下村,大多数村民都是拆除老宅子的支持者,滕可增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的支持者。这位杨塘下村党支部书记对村庄里近两年来发生的系列改变感到满意。当有外人表示愿意出钱购买这所老房子时,滕可增召集了一些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会议很容易就通过了出售的决定。滕可增认为,有人能出钱购买这样的老房子,应该是比较幸运的事。 ■声音

异地复建未尝不可 但是不能碰高压线

昨晚,记者就当前保护古建筑的两难境地联系了著名建筑学家洪铁城。洪老曾经为东阳卢宅的就地保护和金华城北古建筑园的异地保护作了有益的探索,横店集团设立的明清民居博览城正是出自他的构想。他坦言,最近他正在为当前以“新农村建设”为名造成新一波的破坏殚精竭虑,为

各地老宅免遭拆除奔走呼号。

洪铁城说:“浙中建筑风格在我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许多建筑群具有不可估量的人文价值。但在现实条件下,许多古老私宅在当地没钱保护,这时由民营企业参与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个前提应该是不上等级的私宅,这个?等级?指的是不受国家、地级市、县市保护的古建筑,否则即是违法。《文物法》就是建筑专家的高压线。”(转载自金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