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调研报告(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6 13:21: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调研报告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 “九五”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2003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 2000年的73.0:24.5:2.5调整为67.2:24.7: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第二产业以工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 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65%。工业不仅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涌现出了诸如东方钽业集团、恒力集团、奔牛集团、英化股份、大荣化工等一批在区内外甚至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骨干企业,以及沙湖纸业、惠冶镁业、兴平公司、丰本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创出了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太西无烟煤、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石鑫牌硅铁、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牌产品。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煤炭工业、高载能原材料工业、电石化工工业、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电力工业等产业均在全区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

础。2002年各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2%;煤炭采选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占18.3%;电石及深加工10.26亿元,占14.2%;电力工业8.33亿元,占11.5%;煤炭深加工2.5亿元,占3.5%;以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为主的高载能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占10.2%。

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 “九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6% ,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2002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 6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8.0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24.3%。 其中: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 占第三产业的30%;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88亿元,占20.1%;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38亿元,占16.6%;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0.78亿元, 占5.5%; 社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99亿元,占7%。近年来,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交通邮电通讯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投资不断增加,每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保持在30%以上。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缓解了因第一产业就业减少和第二产业就业增量有限的压力,已成为我市安排就业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但是我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由此引发出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空间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与集中发展的矛盾。目前形成了****、石炭井、汝箕沟、白芨沟、大峰矿等城镇和矿区,各点相距较远,最远达100多公里,造成产业区小而分散,城市资源浪费,运行成本过高。二是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就业压力大的矛盾。我市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5:95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三是工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趋同与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煤炭产品和耗煤产品成为主要行业和产品,产品深加工不够,承受市场波动的能力十分脆弱。同时造成职工技能单一,观念封闭。四是高耗能、高污染工业比重较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市工业主要表现为“一挖二烧”的低层次、低加工度、高污染的落后状况,“三废”排放增加,采煤区出现强度沉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城市面貌和对外吸引力。五是企业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矛盾。长期以来,地方和主要大中型企业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职能错位,多数骨干企业实际上至今仍承担着生产与社会服务的双重职能,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六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在以需求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条件下,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步伐缓慢。

问题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是矿业城市的客观条件所造成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解决。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曾经创造了辉煌,也为自治区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而现在却面临自治区煤炭开发由北向南转移和宁东能源

重化工基地启动后全区重点产业由北向南转移的双重压力,同时也处于银川、吴忠与乌海优势经济发展区域的南北“夹击”之下,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我市和全区一样都处在最佳的发展机遇期,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和以银川市为中心、以****和吴忠市为两翼的“大银川”战略的实施,对我市来讲,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充分利用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条件,认真研究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努力实现我市经济与全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一)基本思路

“十五”后两年是我市围绕煤炭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我市要按照实现经济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围绕提前五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大银川”战略部署,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走产业多元化的发展路子,立足于现有基础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潜在优势的充分发挥,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集中精力推动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到200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构成由“九五”末的13:59:28调整到10:59:31。 (二)主要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市情出发,立足现有基础,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整合、发挥现有的潜能和优势,把有望发展的传统产业进一步做深、做精、做大,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方特色。

2、市场导向原则。积极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立足资源搞开发、求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着眼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需求变化,敢于运用最新技术和工艺设备,利用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3、联合发展的原则。打破自我封闭、自成体系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观念,大力推进资产重组和东西部合作,积极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联合起来共同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减轻新上项目的资金压力,加快建设步伐,分散投资风险。

4、扶优限劣原则。集中力量重点扶持有强劲发展势头和产业带动能力、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社会有贡献的骨干企业及其企业集团。扶持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发展空间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限期淘汰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工艺落后、效益较差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