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资料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7:48: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社会心理学资料(原创)

问题:许多人相信媒体中的暴力增加了现实生活中的侵犯行为。你认为媒体增加了侵犯行为吗?为什么?假如一个富有攻击性的孩子,你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调整孩子的行为? 解答: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为主导文化所认同的健康价值观的形成,而不良文化、庸俗文化势必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效应,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媒体中充斥着暴力,必然对受众中社会化尚未完成的青少年产生影响。班都拉和赫斯通于1961年从事儿童对攻及行为的模仿实验,发现:凡观看成人攻击行为模式的儿童,有95%在自由游戏中,倾向攻击行为的反应;其后班氏又与另一研究者劳斯一起比较儿童对影片中暴力行为模式和实际生活中暴力行为模式模仿的效果,发现媒体的暴力行为模式比实际成人攻击行为的模式更具有产生模仿攻击行为的效果。雷弗尔和罗伯特从事学前儿童对攻击行为模仿研究,结果发现,观看攻击行为节目的儿童比其他未观看具有暴力行为节目的儿童,更可能表现攻击行为的倾向,同时更可能以暴力行为解决问题。另外有些学者通过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亦发现,儿童观看具有暴力攻击行为的影片,在实际生活中或人际关系上都变现较多的攻击行为。菲力齐与史汀研究指出:凡是观看具有攻击行为影片的儿童,

在延拓的容忍力(tolerance of delay)和遵守规则的能力方面有减低的现象;杜拉曼的等人的研究亦发现,儿童日常生活中攻击行为表现受到先前观看暴力行为节目的影响;爱恩研究发现,观看暴力节目的儿童比未观看暴力节目的在日常生活中较易有攻击行为倾向。1982年美国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也提供了与之相符的结论: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之后,大部分研究团体认为,电视暴力的确导致了青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据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广播、游戏机和多媒体等。现在国内外学者在很大范围内已达成共识:传媒暴力是促成青少年暴力行为的重要诱因,我也持相同观点。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以心理学“刺激——个体——反应”的视角进行分析。个体会有选择地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当所表达的意见与他们个人的信念相适应时,他们就接受。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理智等方面均未达到成熟标准。认识问题片面、直观,缺乏成年人所有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好感情用事;意志力不强,缺乏自制力,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个性结构不稳定,可塑性强;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攻击性作为人暴力行为的本能

驱力,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会受到限制,但由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其攻击性与成年人相比较而言更为原始强烈。在初次接触暴力传媒时,其暴力模式很容易与他们内心的攻击欲望相契合,从而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冲击,青少年因此对暴力文化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近感,在其后与传媒暴力的反复接触之下,青少年的攻击性不断被唤醒,当攻击性唤醒水平占优势时,就会激起攻击性反应。在青少年与传媒暴力的互动过程中,传媒暴力改变并渗透了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青少年的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喜欢刺激,模仿能力强等特点也决定了青少年更易受传媒暴力的影响;而其社会阅历浅,认知能力差,缺乏自制力,意志力薄弱又使得青少年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摒弃暴力文化的影响。

对待富有攻击性的孩子,首先要了解分析他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症下药。例如对待由于气质类型为胆汁质、性格为外倾型,多动、性急、暴躁、倔强、情绪易激动,对自己的不良行为难以控制的孩子。就要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他们学会用转移、克制、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教会他们,当心中的烦恼与愤怒无法排泄时,用转移法把这种烦恼与愤怒转移到其它地方,例如,跑到学校空旷的地方大喊大叫;用手敲打沙包、枕头、皮球等无生命的东西;用脚拼命地踩地板等方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