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话题作文“畏”写作指导及例文-精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0:12: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话题作文“畏”写作指导及例文

【作文题目】:

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样的经历、思考和感悟?请以“畏”为话题,作文。

【写作指导】:

本作文话题属于独词型,其特点是宽泛,没有其它词语的限制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但审题时容易无所适从。对此,开拓思路的方法有四种:

第一种是依托材料中对“畏”的解读来打开思路。材料列举了两种看法:“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或“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这已经是非常鲜明的观点了。我们可以任意选一种作为立意的中心,作为思维的触发点,完全可以点燃自己作文构思的篝火。可见学会从材料中捕捉信息,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别担心与别人撞车,你尽可以在“内容”上做足文章!

第二种是添词法,即通过添加修饰限制词语或者扩展成短语形式,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畏”这个话题,在它的前面或者后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添加语素,使之具体可写,如“做一个无畏的人”“该不该畏?”“懂得敬畏”“畏的策

略”“后生可畏?”要特别注意,这种添加语素的方法是对付独词类话题作文比较有

效的方法,要义:标题中包含话题!这样引领思路,构架全篇,作文当“不畏”矣!。 第三种是联想法,审题构思中联系它的相似或者相反的话题或转换或扩充。比如“畏”,运用添加法,再进行联想,可以想到“畏与勇”“畏与弱”“畏与智”等相关的内容。这样构思行文时,往往能将“畏”的内涵揭示得更深入。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关系型的拟题,重心一定要突出“畏”。

第四种是设问法,通过固定的设问模式来开启自己的行文思路。基本的设问模式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种。“畏”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侧重一个方面,则较容易深入展开,便于集中论述或表现一个主旨。一般来说,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从“怎么办”“为什么”的角度来切入更好些。

另外,“畏”这个话题,从题意的内涵与外延看,立意可进行如下开掘: 一是外显的——“畏”什么、为什么要“畏”?我们不“畏”什么、为什么要不“畏”?这种思辩性一定要考虑清楚:

对缺点、困难、挫折等我们不“畏”,畏缩退避只会成为“懦夫”,遭来唾弃,没有出息;

对自然、生命、规律等我们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

“畏”就是畏惧,就是退缩,就是裹足不前; 不“畏”就是勇,就是迎着艰难上,就是当仁不让。 一味地“畏”就是一种怯懦,畏首畏尾,终将错失良机; 毫不“畏”惧也是一种鲁莽,头脑简单,终将带来遗憾。 “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 不“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

二是内隐的——“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不“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作出不同的抉择。如:

面对人格遭受侮辱,韩信为了“将以有为”而选择了“畏”——受跨下之辱;孙天帅为了“维护人格、国格和尊严”而选择了不“畏”——坚决不下跪;蔺相如为了“国家之急”而“畏”廉颇,甚至绕道避而不见——这是胸怀!为此,对“畏”与不“畏”的抉择和评价,我们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我们的思辨才能全面、客观、深入、辩证,从而在“立意深刻”的高原上去展示自己夺目的才情、才思和才华。 【作文提纲】: 例1:

标 题:无畏成就强者 开头:常言道:“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其实,在人生道路上许多挫折、困难都是纸老虎。只要你怀着一颗无畏之心,你就能勇敢面对,努力抗争,最终变为强者。论点①:只要无所畏惧,就能赢得尊严。(马丁路德金为黑人的尊严而战。)论点②:只要无所畏惧,就能闯出自己的天下。(王永庆在商界无所畏惧,成就商业帝国。)论点③:只要无所畏惧,就能维护正义。(陈晓兰揭露不法医疗器械。)结 尾: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在威胁面前永不低头。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坚守良知与信念。无畏使我们越走越远,最终成为强者。 例2:

标 题:人要有所畏惧 开头:作为一个理智的青年,过分大胆,有时只是暴虎冯河,我们就当明白,适当的畏惧,收获的将会是柳暗花明的结果。论点①:人要有所畏惧,适当的畏惧,表现人的智慧。(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他的畏惧其实是以退为进的一种智慧。)论点②:人要有所畏惧,适当的畏惧,表现人的胸怀。(蔺相如的畏惧实质是一种大度,为国家兴亡而表现的畏惧,体现宽广的胸怀。)论点③:人要有所畏惧,适当的畏惧,表现人的韧性。(勾践屈身为仆,他对夫差表现的畏惧,实际上是积蓄力量,准备喷发前的韧性。)结 尾:畏惧并不是面对挫折时的退缩,而

是在权衡再三后适当的低头,将风险与错误减少到最低,而此时的畏惧是一种大知慧。

例3:

标 题:谈“畏” 开头:总有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固然是选择了年轻人的勇敢,但这也是导致了许多年轻人狂妄自大,甚至惨淡收场。为此,我们要适当的“畏”!论点①:“畏”不是懦弱,不是面对困难便退缩不前,相反的,它是聪明的拐弯,绕过困难。(伽利略面对教会的迫害,虽然屈服,但为科学作出了更大的贡献。)论点②:要适当、准确的“畏”,不是盲目的“畏”。(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是战略转移,进行长征。这是因为在面对不可敌的力量时,选择了保存革命力量。)论点③:有方法、巧妙的“畏”才会成功。(越王勾践巧妙的对吴王表示了自己的“畏”,但后来却亲自灭了吴国。)结 尾:“畏”不但不是胆小退缩,反而是更聪明地向成功靠近。我们在面对关闭的门不应该愤怒地撞,而应该退一步,找找旁边打开的窗户。 例4:

标 题:请不要畏惧 开头:我认为,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就应当有不畏惧艰难险阻的精神,敢于拼敢于闯!论点①:用尊严打败畏惧。(文天祥在面对敌人的酷刑时,宁死不屈,死也不可出卖尊严。)论点②:用爱国之心打败畏惧。(金晶面对xx分子攻击时,毅然用双手护住火炬。)论点③:用乐观打败畏惧。(汶川地震后,灾民在新搭建的板房里开展活动,对未来充满希望。)结 尾:年青人,请告诉自己不要畏惧。因为不幸总会过去,因为有不畏惧的精神,成功总会到来。 升格示例

【优秀例文】 勇者有畏

人们在讲述某位英雄的英勇事迹时,常常感叹:“勇者无畏呀!”听众往往也都

跟着附和:“是呀,勇者无畏!”而每当这时,我却不禁陷入沉思,勇者真的无畏吗? 几年前,在青岛某海滩,有个孩子不幸被海浪卷走,当即就有两位中国青年奋不顾身地冲向巨浪翻卷的大海,但是,他们都被大海吞噬了。这时,有个美国留学生找来了一条长绳,先用它在自己的腰上很快地扎好,然后把绳子的另一头交给几个游客,并一再叮嘱说:如果自己被巨浪卷走,就赶紧把他拉上来……之后,他几次下海救人,无奈风大浪高,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也没有丧失自己的生命。后来,青岛人民在悼念、讴歌那两位救人英雄时,并没有忘记这位“贪生怕死”的老外,授予了他青岛荣誉市民的称号。

也许有人会觉得,勇者就应该有大无畏的精神,而这位美国人显然不够完美,他还“畏”失去生命。其实,对人来说,生命总是最宝贵的。这位美国人的“勇”是对一个陌生生命的珍爱,而他的“畏”又何尝不是对一个鲜活生命的珍爱。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期内,我们似乎片面强调了人的勇敢和无畏,而忽视了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帝的赐予,都生而平等,都没有随意漠视的权利。在今天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我认为,我们需要“勇”,也需要一种理性的“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