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11:26: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生活中我们收到的各种礼物中,有惊奇、有意外、有感动、有认知等等。自从2008年以来,我认为收到最多的礼物要数对生命的认知了。它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我们理当珍惜它。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珍爱自己的生命呢?尤其是近段,有关中学生自杀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这一切让人引起教育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忽视了对生命意识的渗透?而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和我一起分享对生命的认知。我该怎样运用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进而让学生尊重、敬畏生命,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呢?

首先,认真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师的作用。

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拓宽了对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具体阐释为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健全人格。语文学科,在生命意识的培育中肩负着神圣并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做好身教典范,再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以前贤为镜照亮自己,从作品的感悟中获得做人的榜样和规范,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过这种渗透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是“点点滴滴总关情,万语千言读自明”的厚积薄发。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教学《唐山大地震》时,我先让学生看了有关唐山和汶川的视频和图片,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去评价盲人、犯人、大户们的所作所为,进而认知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可人们面对灾难的勇气,面对生命的态度却是值得敬佩的。在教学《鱼我所欲也》的时候,我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生’与‘义’两难取舍的情形下,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现代社会在这两难情形下,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呢?”这个两难问题,激起了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举出了很多面对两难作出正确抉择的例子,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言行,新时代“的哥”面对巨款毫不动情等事例,认为在面对诱惑时,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不能为名利轻易动心,这样才能保持生命的本色。学生在两难中开始了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在学生心中升腾激荡。当然还有更多的教材渗透着生命的教育,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杜甫的《兵车行》等等。所以语文教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生命教育的最好载体。

最后,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

生观,提高生命化渗透教育的质量。

在教学完相关的教材后,可让学生在课外去读有关生命的文章,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如奥斯特洛夫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冰心的《谈生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名著,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感悟生命的意义。从而关注自我的生存价值、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灵、精神,尽情地释放人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因此以人为本,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是素质教育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让学生思考生命话题,自主进行生命教育,写作是个很好的途径。通过教材内容的熏陶和专题的积累,学生对生命有了基本的认识,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话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写作中实现一个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我体验和深入思考,就可以促使他们去梳理、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通过引用、剖析,从而激活生命意识,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格。

一个人来到人世间,就注定要面对现实。现实生活给予的并不都是美好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生命情感,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渗透生命化的教育,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并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崇高的人格,这样学生才能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从而有完整的生命和美好价值的人生。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感悟到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许多苦难和挫折,才能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生命将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