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20:19: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葛宇 梁静

来源:《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何将移动学习和各种新媒体平台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革,是近年来广大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基于移动学习理论,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流程,并以“邮件合并”知识点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研究,拓展了老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互联网+;移动学习;微信公众平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5383(2018)01-0081-05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国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运用计算机原理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知识点多、操作步骤细等特点[1],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面临着以下问题:

1)学生在之前学习中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导致了学生间的计算机操作和运用能力悬殊较大。但大学课堂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却是相同的,如何针对学生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安排教学,是老师们不可回避的难题。

2)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缩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通常每周仅有一次课堂面授和一次上机操作,因此教学中教师演示和指导学生操作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大多只能带领学生完成一些基础性、模仿性的操作,无法和学生一起扩展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研究性的学习。同时也不能及时解决学生课后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让学生遗忘知识点,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學生课后主动温习的可能性小。当前的教材、实训指导中对知识点都描述都是图文形式呈现给学生,缺少生动的操作视频资料,给学生课后复习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这些困难,是一线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2]的发展,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这类新媒体工具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成了一线教师、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热点。如:董玉伟等[3]将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融入到了Office基础操作课程实践中;杨丽青等[4]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进行分层教学;刘燕等[5]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大学计算机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础微课的推广。本文基于移动学习理论[6],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计算机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教学流程,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展示。

1 移动学习概述

移动学习[6](M-learning)是移动计算技术和电子学习的交叉,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其具体是指学生和教师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依托当前成熟的无线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方便灵活地进行交互式教学。实践中,移动学习模式可以描述为:学习者和教师借助无线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使用移动设备完成教学和互动交流过程。

目前,高速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为移动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硬件条件。同时,由于各种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公众平台)的流行,为移动学习提供了软件平台。因此,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运用,将会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高效、实用、不限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环境。 2 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本文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移动学习,如图1所示。

1)课前任务发布:在上课之前教师先根据本次课程的知识点准备课件和操作录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任务,利用移动设备完成预习;同时,和知识点相应的素材、各类难易程度不同的辅助学习资料,也一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可以有选择地阅读,以便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有不解之处,还可以通过平台与老师、其他同学交流学习。

2)实践操作:根据自我构建的教学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部分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习为辅,教师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和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学生根据微信推送的实践任务单结合之前发布的微课件和操作视频通过自主学习尝试完成操作任务。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反馈,教师整理并记录学生的疑问,归纳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

3)课堂讲解:在学生通过预习和实践操作对知识点有一定认识后,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知识点,同时评讲实践任务,并重点分析同学在实践作业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针对问题和学生一起扩展讨论,实现知识的内化。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老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最后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点。 4)课后交流:老师对课后作业的批阅和点评通过微信公众号即时反馈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收集学生的学习需求,补充课后资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以上结合微信公众平台设计的移动教学流程中,课堂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授课过程,也不再局限于多媒体讲授和集体辅导,而是通过移动平台的拓展,形成了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空间,各种资源以互补的方式出现,改变了师生所处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基于移动终端的教与学环境。 3 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以知识点“邮件合并”的教学过程为例,按照文中所述的移动学习流程进行教学。 3.1 课前任务

“邮件合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一个重要知识点,其教学目标拟定为:1)理解邮件合并功能的应用场景;2)学会通过移动网络、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邮件合并操作过程的自主学习;3)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

“邮件合并”知识点涉及的操作步骤较多,适合边观看演示边操作练习,并且需要反复练习以强化记忆和理解。充分考虑到大部分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面临课时不足的情况,本文在开展“邮件合并” 知识点教学时,首先在课前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教学任务和学习材料,确保学生在课前先明确了解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同时,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发布HTML5微课件(如图2所示)和操作视频(如图3所示)。学生完成微课件和操作视频的学习之后,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将尚未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关问题提交至微信公众平台,以便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能以跟帖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3.2 实践操作

教师针对之前发布的“邮件合并”课件和操作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实践任务。学生结合上一步的微课件和操作视频完成实践任务,过程中将尚未理解的知识点及问题及时提交至微信公众平台,以便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如图4所示。 3.3 课堂讲解

由于課前已经进行了预先学习和相关讨论,学生对“邮件合并”知识点已经有初步认识,故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架构的建立。课堂环节教师着重梳理知识点后评讲实践作业,然后讲解并点评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以上步骤执行过程中,若遇到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则在课后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给予个性化指导。 3.4 课后交流

教师对同学提交的课后作业做点评总结,将结果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给学生,并可进行互动交流。同时,教师还需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