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处世智慧之“纳什均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6:09: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处世博弈现象。

作为理性人,比如现实中的许多争吵,大到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小到人与人之间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大一部分都可归于博弈双方的纳什均衡。这种争吵或者由于一方认为不公平造成的,或者由于双方均认为不公平造成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刚和小强结伴旅游。经过长时间的跋涉,到了中午,大刚和小强准备吃午餐。大刚带了3块饼,小强带了5块饼。这时,有一个路人经过,他说自己也饿了。大刚和小强邀请他一起吃饭。路人接受了邀请。大刚、小强和路人将8块饼全部吃完。吃完饭后,路人感谢他们的午餐,给了他们8块钱,然后继续赶路。

大刚和小强为这8块钱的分配展开了争执。小强说:“我带了5块饼,理应我得5块钱,你得3块钱。”大刚不同意:“既然我们在一起吃这8块饼,理应平分这8块钱。”大刚坚持认为每人各4块钱。为此,大刚找到公正的退休法官。

退休法官说:“孩子,小强给你3块钱,因为你们是朋友,你应该接受它;如果你要公正的话,那么我告诉你,公正的分法是,你应当得到1块钱,而你的朋友小强应当得到7块钱。”

大刚不理解。退休法官说:“是这样的:你们3人吃了8块饼,其中有你带的3块饼,有小强带的5块。你吃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即三分之八块,路人吃了你带的饼中的三分之一块;你的朋友小强也吃了三分之八块,路人吃了他带的饼中的三分之七块。这样,路人所吃的八分之三块饼中,有你的三分之一,小强的三分之七。路人所吃的饼中,属于小强的是属于你的7倍。因此,对于这8块钱,公平的分法是你得1块钱,小强得7块钱。你看有没有道理?”

大刚听了退休法官的分析,认为有道理,愉快地接受了1块钱,而让小强得到7块钱。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博弈的结果是,退休法官所提出的对金币的“公平”分法,遵循的原则是:所得与自己的贡献相等。

在一个笼子里关了一群猴子,主人每过一天就打开笼子抓一只猴子去杀掉。每天主人来时,每个猴子都紧张,它们不敢有任何举动,怕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主人选中。当主人把目光落在一只猴子身上时,其余的猴子就希望主人赶快决定。当主人最终作出决定时,没有被选中的猴子非常高兴。那个被选中的猴子拼命反抗,其余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观看。这样的过程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掉了。

事实上,如果这群猴子群起而攻之,有可能会逃掉。但从博弈的结果看,猴子并没有那样做,因为每只猴子不知道其余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起反抗,它怕自己的反抗会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主人选中宰杀掉。这种均衡者的博弈,往往使其最终失去自己。

在现实社会中,窃贼行为不断发生,而窃贼屡屡能得手,究竟原因何在呢?比如,小偷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车上的乘客看到了,但不敢吭声。没有被偷的人想,反正被偷的人不是我,我反抗了,我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可能遭到伤害;而不反抗虽不得益,但也不受损,我何必要反抗呢?这就是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小偷为什么总能屡屡得手的原因之所在。

窃贼在偷东西时发出这样的信号:如果谁反抗伤害谁。乘客想,窃贼的威胁是可信的:因为

如果个别乘客反抗,而窃贼不伤害该乘客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乘客抓窃贼,窃贼将有可能被抓,因此窃贼必然伤害反抗的乘客。乘客的策略及可能的结果为:反抗,有可能被伤害;不反抗,无所得也无所失。

这一博弈过程为:对于乘客来说,窃贼的威胁是可信的,因而乘客的最优策略是“不反抗”;而对于窃贼来说,乘客“不反抗”下的“不伤害”策略为最优。

这一博弈的结果是,窃贼偷东西时“乘客不反抗,窃贼不敢打”,这正是一个典型的“纳什均衡”模式。

这样一种群体不反抗的结果将使社会风气恶化,偷窃之风盛行。对个体来说,虽然这一次被偷的不是你,但下次你被偷的几率增加了。这使得我们都如同待宰的猴子,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我们自己。这样,我们每个人的处境比以前更差。

那么,如何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

可以想见,使乘客采取“反抗”策略,而非“不反抗”策略在于加大采取“反抗”策略的获益,而减少不反抗的获益。当“反抗”策略下的获益大于“不反抗”策略下的获益时,乘客就会采取“反抗”的策略。

当反抗时,尽管有可能会受伤害,但是道德力量在支持他。也就是说,在人的道德感大于心理的恐惧时,人们就会起来反抗;而在窃贼行窃时,乘客如果不反抗,他就会因为内心的恐惧和理智的利益权衡而最终放弃。因而,当小偷偷东西时,尽管乘客认为窃贼的威胁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乘客是有很强道德感的人,那么他的道德感就会大于恐惧和理性,博弈结果是“乘客反抗,小偷伤害”,从而小偷有可能被抓住。这也是一种“纳什均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高的道德感,那么,小偷将成为过街的老鼠,社会将从偷窃之风盛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同时,小偷如果偷窃的话,他知道将会受到道德感强的人的反抗,那么,他偷窃成功的收益将会很低,因而,他的偷窃活动必然大大收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道德感强的人多是不理性的,因为理性的人是计算的人,是会对自己的得失作出充分计算后行动的人。因为如此,当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时,就会使他忘掉自己的道德感,那么,这就意味着偷窃行为将不能成功地消除。

再比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例如空调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微波炉大战??价格大战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费者。每当看到一种家电产品正在进行价格大战,就会发现“没事儿偷着乐”的准是消费者。在这里,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其实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却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慢性自杀。

假设在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上,既没有替代品,也没有竞争品,产品提价,肯定可以增加利润。但现在存在竞争对手,如果你的价格上升,利润可能不升反而会降,因为顾客不再买你的产品了,而去买对方的产品,使得对方虽然没有提价,但销量会上升,利润反而增加了。但是,假设两者同时提价,那么,消费者就会别无选择,而利润就能同时提高。

按照博弈论的纳什均衡,双方必然会采取低价策略。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也就是这样:一边联通偷偷变相降价,另一边移动也偷偷降价,最后双方的利润均降低了。

也许你觉得奇怪,难道运营商真的这么愚蠢吗?同时提价就可以多赢利,为啥还要降价。可这就是纳什均衡,因为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现在,假设两个公司都发现降价对自己反而不利,那二者联手不是会更好吗?但事实上,虽然他们也明白上述的道理,但二者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寡头垄断:因为二者价格的安排是由国家计委确定的。因此,理论上讲二者的价格都是固定的,也就是对方都假定另一方不会采取降价措施。所以各方还是会偷偷进行降价的。无论怎么说,一旦出现纳什均衡,博弈者无论如何是不会采取合作策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