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6 9:02: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负利率”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文献标识码:A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9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的同时,先后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2009年我国利率政策基本保持稳定。但从今年2月份开始,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就已超过1年期存款利率。也就是说,从今年2月份开始,人们将资金存在银行所获得的利息收入还不抵物价上涨的速度,至此,我国进入“负利率”时期。

一、“负利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负利率”会对普通居民收入、企业投资、商业银行改革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开始回暖的情况下,结合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负利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 (一)使普通居民的收入相对减少

在“负利率”下,对广大中低收入的普通居民来说,有限的存款资源更多地用于应付养老、子女教育、医疗及其他未来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群和农村人口更是如此。在面对“负利率”时,低收入群体的存款刚性决定了广大普通居民处于市场的弱势地位,只能被动地遭受存款“负利率”的损失。因此,“负利率”使普

通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

(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当前,旨在拉动内需、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会拓宽企业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负利率”毫无疑问会引发对贷款的过度需求,从而引起投资过热。大量潜在的存款者会因利率过低而不再将其资金存入银行,而是可能直接去从事相对低收益率的投资。也就是说,投资的快速增长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资金使用成本低廉,不合理的投资浪费了资本资源,使资本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因此,“负利率”虽然刺激了投资,但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

加入WTO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的挑战,我国银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推动国有银行在境内外上市等都有力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存贷款利差的状况下,“负利率”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又刺激了贷款需求,有效提高了银行利润,从而使改革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矛盾趋于缓和,这有利于银行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但“负利率”在有效提高银行利润的同时也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由于银行贷款具有集聚效应,一家银行给某企业贷款的增加,相当于无形中提高了该企业的信用等级,其他银行在不清楚同行给这家企业贷款额度的情况下,

都会向这家企业贷款,这会导致各家银行贷款合并后很可能远远超过企业的还款能力,从而使整个银行业风险加大。 二、我国出现“负利率”的原因

自2009年以来,我国的利率政策大体保持稳定,而在目前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开始回暖的情况下,我国的CPI却不断上涨。从表面上看,我国出现“负利率”主要是通胀压力过大导致的。但深入分析可看出,此次“负利率”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导致的。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中如果利率为负,说明通货膨胀率过高,利率调整慢于通胀率的涨幅。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储蓄存款会流出银行体系,寻找减少财富贬值的投资方式或收益更高的去向。但我国出现的“负利率”,并非由市场自身原因导致,而是政府对利率实施严格管制的结果,即是由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导致的。

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双轨并行的利率体系,在这种利率体系下,银行利率与货币市场相隔离,货币市场的市场化利率不能反映到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上。由于我国央行仍以调控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实施其利率政策的主要工具,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自主定价、信贷考核和市场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强。因此,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向市场传导其货币和利率政策的效果也往往会打折扣,阻碍其政策的顺利落实,未能有效使利率这个资金价格反映并调整社会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导致“负利率”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