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物化复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8:37: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物化复习

6. 理想气体经绝热可逆膨胀至一定的终态,该过程中体系的熵变ΔS体 及环境的熵变ΔS环应为: (a) ΔS体>0,ΔS环<0 (b) ΔS体<0,ΔS环>0 (c) ΔS体>0,ΔS环=0 (d) ΔS体=0,ΔS环=0

(答案) d (理由见4)

7.理想气体在等温条件下,经恒外压压缩至稳定, 此变化中的体系熵变?S体及环境熵变?S环应为: (a) ?S体> 0 , ?S环< 0 (b) ?S体< 0 , ?S环> 0

(c) ?S体> 0 , ?S环= 0 (d) ?S体< 0 , ?S环= 0

(答案) b

变化前后理想气体的温度不变,但体积减小,根据公式

?S=nCV,mln(T2/T1)+nRln(V2/V1),所以 ΔS

< 0 ;若

把体系和环境加在一起看作一个新的孤立体系,则经此变化后,孤立体系经历的是不可逆变化,所以:ΔS孤立 = ΔS体+ ΔS环> 0 ;因此 ΔS环> 0 。

(在上题中,若是理想气体在等温条件下,经恒外压膨胀终态呢?答案?)

8.理想气体在绝热条件下,经恒外压压缩至稳定,此变化中的体系熵变?S体及环境熵变?S环应为: (a) ?S体> 0 , ?S环< 0 (b) ?S体< 0 , ?S环> 0 (c) ?S体> 0 , ?S环= 0 (d) ?S体< 0 , ?S环= 0

(答案) c

体系经历的变化为绝热不可逆变化,所以ΔS体> 0;环境与体系间没有热交换, 环境压力亦无变化,体积的变化可忽略,所以环境的状态未变, 即ΔS的)。

9.理想气体从状态 I 经自由膨胀到状态 II,可用哪个热力学判据来判断该过程的自发性? (a) ?H (b) ?G

(c) ?S (d) ?U

(答案) c

因为不同热力学判据的应用条件如下

ΔUS,V ≤0; ΔHT,p ≤0 ΔGT,p ≤0; ΔS隔离≥0 故只有 (c) 符合条件。

一、 计算题

2.2 mol某单原子理想气体,其始态为p?,273K,经过一绝热压缩过程至终态4p?,546 K。试求体系的熵变。

= 0 (环境的体积变化可忽略是基于下述认识,即一般情况下,总可以认为环境相对于体系是无穷大

解:对于理想气体的任何单纯pVT状态变化过程,都可由下式计算其?S:

?S=nCV,mln(T2/T1)+nRln(V2/V1)

=nCp,mln(T2/T1)-nRln(p2/p1)

=nCV,mln(p2/p1)+nCp,mln(V2/V1)

至于用哪一个,要根据题目给的条件。

?S = nCp,m ln(T2/T1) - nRln(p2/p1) = n{2.5Rln(T2/T1) - Rln(p2/p1)} = nR{2.5ln(T2/T1) - ln(p2/p1)}

= (2 mol)(8.314 J·K-1·mol-1){2.5 ln(546 K/273 K)-ln(4 p ?/ p ?)} = 5.76 J·K-1

.2.取0℃,3p?的O2(g) 10 dm3,绝热膨胀到压力p?,分别计算下列两种过程的?U、 ?H、 ?A及?G。

(1) 绝热可逆膨胀;

(2) 将外压力骤减至p?,气体反抗外压力进行绝热膨胀。

假定O2(g)为理想气体,其摩尔定容热容CV, m=(5/2)R。已知氧气的摩尔标准熵

解:

求解理想气体任何单纯pTV状态变化过程的状态函数(U、H、S、A和G)的改变值,关键是求T2。 n = pV/RT = 1.339 mol

(1)已知始态的温度、压力及终态的压力,应用公式

(1??)/?求T2 T1p1(1??)/??T2p2-1-1Sθm?298K??205.0J.K.mol。

T1=273K p1= 3p? V1=10dm3 n=? 求n=?,T2=?, ΔU,ΔH, ΔS,ΔA, ΔG T2=?K p2= p? V2=?dm3 n=? (计算可逆绝热过程终态温度有三个公式,具体应用那一个,要根据题目给的条件)

??RC?ln?pT2?T1e?p,m2p1????199.5K

?U?nCV,m(T2?T1)

=1.339?5/2R(199.5-273) =2.045kJ

?H?nCp,m(T2?T1)

=1.339?7/2R(199.5-273) =2.864kJ

?S1?nSm?298K??nCp,mln?273K298K??271.1J.K-1

?A??U?S?T?nCV,m?T2?T1??nS1?T2?T1?

?n?T2?T1??CV,m?S1??24.64kJ

?G??H?S?T?nCp,m?T2?T1??nS1?T2?T1?

(2)?U?n?T2?T1??Cp,m?S1??23.82kJ

?W?U?W

nCV,m?T2?T1???p2(V2?V1)(计算不可逆绝热过程终态温度的公式) nCV,m?T2?T1??p2V1?nRT2(2)解得

T2?221K

?U?nCV,m?T2?T1???1.448kJ

?H?nCp,m?T2?T1???2.028kJ

????4.000J?K-1 ?S?nR?72lnTT?ln3?pp??????21??

?S1?nSm?298K??nCp,mln?273K298K??271.1J.K-1

S2=S1+?4.000J.K-1??275.1J.K-1

?A??U??T2S2?T1S1??11.79kJ

?G??H??T2S2?T1S1??11.21kJ

(在上题中,只要求出了T2,ΔU,W,ΔH,ΔA,ΔG都很容易求,但要注意,对于可逆和不可逆过程,求T2所用的公式

不同,千万不要搞错了。例如,第(2)中,首先判断是否可逆)

3.C6H6的正常熔点为5℃,摩尔熔化焓为9916J.mol

-1

Cp,m?l??126.8J.K-1.mol-1,

Cp,m?s??126.6J.K-1.mol-1。求1.01325MPa下?5℃的过冷C6H6凝固成?5℃的固态C6H6的

W,Q,?U,?H,?S,?A,?G。设凝固过程的体积功可略去不计。

解:这是一个不可逆相变过程,由于要计算?S,所以通过设计如下的可逆过程

Q??H??9916??122.6?126.8??????5??5??J=?9874J

??

?U?Q?W?Q?98?74J (凝固过程的体积功可略去不计)

?S1?Cp,T1?5?273.?15ln?126?.8ln???m??sT2??5?273.?15-1?JK-1?4. 64 3JK

?S2??H2??9916?-1??J.K??35.65J.K?T2?5?273.15?-1

?S3?Cp,T1?5?273.?15-1ln?126?.6ln?J?.K??m??lT2??5?273.?15

-1 9J.K4 .48

?S??S1??S2??S3??35.50J.K-1

?A??U?T?S?98?74???

?5?2?7?3?.15????J? 355J??35.50

?G??H?T?S??355J

第三章

一、 选择题

8.涉及稀溶液依数性的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通常实验条件下依数性中凝固点降低是最灵敏的一个性质 (b) 用热力学方法推导依数性公式时都要应用拉乌尔定律 (c) 凝固点公式只适用于固相是纯溶剂的系统 (d) 依数性都可以用来测定溶质的相对分子量 (答案) a

多组分溶液热力学

9.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下面的陈述都与它们有关,其中正确的是

(a) 只有溶质不挥发的稀溶液才有这些依数性 (b) 所有依数性都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成正比 (c) 所有依数性都与溶剂的性质无关 (d) 所有依数性都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答案) b

11.在310 K,纯H2O(l)的蒸气压为6.275 kPa,现有1 mol不挥发物质B(s)溶于4 mol H2O(l)形成溶液,若溶液中水的活度为0.41(以

纯水为标准态),则溶解过程中1 mol H2O(l)的Gibbs自由能变化为

(a) -557 J?mol-1 (b) -2298 J?mol-1 (c) -4148 J?mol-1 (d) 4148 J?mol-1

(答案) b

4molH2O (纯溶剂) ps=6.275 kPa T=310K 4molH2O+1molB(s) (溶液) ps=?kPa T=310K a(H2O)=0.41 Gm??*(H2O) GB??(H2O)

?Gm?????(H2O)??*(H2O)?RTlna(H2O)

???8.314 J?K-1?mol-1??310 K?ln0.41??2298 J?mol-1

(上题中若问溶液中和纯水中水的化学势相差多少,如何计算? 可以是

????*(H2O)??(H2O)??RTlna(H2O) ????(H2O)??*(H2O)?RTlna(H2O)

也可以

二者相差一个负号)

二、 计算题

1.262.5 K时饱和KCl溶液(3.3 mol?kg-1)与纯水共存,已知水的凝固热为6008 J?mol-1,以273.15 K纯水为标准态,计算饱和溶液中水的活度。

解:计算理想混合中某一组份的活度或稀溶液中溶剂的活度可用公式a?p,但要计算非稀溶液中溶剂的活度,就不能用上p*述公式,而要用下面公式。

lnaA??fusHR?m11(*?)TfTf(4.8-13) (4.8-14) (4.8-15)

??VapHm11lnaA?(?*)RTbTb*?Vm,AlnaA?? RT

lna1=ΔfusHm(1/T? f - 1/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