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3:58: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武威第六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2018年 月 日 第二学期 总第 课时 编写人:马雪成

课 型 课 题 新 课 授课班级 高一 13/14/16 授课时间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化学平衡 (第三课时)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知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教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学 目 标 率的重要性和方法。 (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5)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及化学反应限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及化学反应限度的建立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各环节教后反思 让学生阅读课本为什么高炉炼铁产生的尾气中一直都存在一氧化碳气体? 的材料--科学史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开这一谜底了。你想知道吗? 话,了解炼铁高炉[过度]有些化学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即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这与化学反尾气中的为什么永远都有一氧化应的限度有关。 碳,提出问题,通【板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过解答谜团引出【阐述】进过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发现在高炉炼铁的过程中存在如下的可逆反应: 可逆发反应的概念 新课引入自然流畅,学生容易接受 [设疑]炼铁高炉尾气之谜(学生阅读课本45页科学史话) .

精品文档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各环节教后反思 .

精品文档 所以在高炉的尾气中一直都会有二氧化气体存在。 【板书】1.可逆反应 从可逆反应的反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应物和生成物浓【注意】同一条件,同时进行;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度变化的角度分 析可逆反应中量【思考】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水,水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分解为氢气的变化、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和氧气,水的分解反应是可逆反应吗?还有哪些反应是可逆反应? 【质疑、探讨】 1、在上述可逆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是否相同?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又是怎样改变的? 从浓度的变化及2、刚开始时,正向反应逆向反应同时进行,反应速率是否相同?(提示:速率的变化角度建立化学平衡,学此时反应速率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3、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是怎样改变的? 4、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能否出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请在下图中画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和的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 【阐述】由图可知一定条件下,从反应物开始建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逐渐减 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一段时间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速率不再随时 结合图像直观的间的变化而变化,反应达到平衡。 反应出化学平衡建立过程中的变化关系 反应中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同时,一氧化碳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碳。. 精品文档 【板书】2.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质疑】化学平衡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 【概述】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即反应的快慢和反应的限度。一个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与反应物的性质有关,但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会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一个反应我们应选择有利的反应条件。如硫酸工业的反应条件的选择,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条件的选择。 你如何认识硫酸工业的反应条件的选择?2SO2 + O2 【思考讨论】 1、下列有关化学平衡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1)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均等于零,反应停止了的状态。 2)对于反应3Fe(S)+4H2O(g) Fe3O4(S)+4H2(g) 催化剂 500℃ 2SO3 ①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②当气体水的浓度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③当Fe3O4的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到达。 2、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反应2HI H2 + 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②一个 H—H 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 H—I 键断裂 ③百分组成 HI % = I2 % ④反应速率 VH2 = VI2 = 1/2VHI 时 ⑤[HI] ∶[H2]∶[I2] = 2∶1∶1 时 ⑥ V(HI)分解= V(HI)生成 .

化学平衡的特征,通过平衡建立的过程中注意分析的出,并进行总结,便于学生接受 通过练习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