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18.2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6:06: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教材初中物理最后一个探究性实验,也是最后一个考点,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高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节无论是知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究,概括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 (3)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感应电流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既要设法使现象明显,又要能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是导和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进入教师导演的角色中,以期获得最佳的课堂情景和课堂效果,结合我所教班级,对每一个环节预想两种或以上打算,先让学生大胆去思考问题,如果觉得难再作适时点拨。物

第 1 页

理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和学习的目的,利用物理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模拟物理现象,排除各种偶然次要因素的干扰,突出重要因素,突破重难点,建立和检验物理理论基础的有力武器,所以通过实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兴趣不只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面上,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及实验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根据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上采用启发诱导,实验观察,发现,分析,比喻,推理等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物理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人们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电,磁就是磁,它们之间是没有联系的。直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才开始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联系,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电生磁”。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

也就是说,能不能实现“磁生电”呢?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问题。然后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法拉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说明:采用教师语言引入的方式,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1、演示发电机模型,先慢后快再慢,要求学生观察灯和我的手,。

2、我们再来认真观察发电机模型,它的构造?重点强调模型中有线圈导体,有磁体,就有磁场,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导体在磁场中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

说明:教师诱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同时也为猜想作好准备,对这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 2 页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开始猜想:可能跟导体运动有关。(教师把猜想内容写在黑板上) 进一步追问,那么要怎么运动才能得到电流呢?请同学根据我给大家提供的器材制定计划与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

介绍器材,展示U形磁体,开关,灵敏电流计,一根导体,细导线,铁架台,并挂出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和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询问讨论结果。(如果有同学举手就让他上台来组装器材,并实验,如果没有。可以让学生观察P118图17—14实验装置图,给学生一些灵感;由于书上没有现成记录现象的表格,所以老师提出我们该怎样来记录这一现象及结果呢?要求学生设计,如果设计不出来,再提示,我们主要观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灵敏电流计有无电流产生,所以只设计两项就可以了,如果还是设计不出来,老师再展示设计的表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请学生上讲台来演示,并要求演示的学生讲述让大家观察哪里。

这时学生组装器材,组装完后,开始实验,很有可能该学生一开始实验就拿着导体左右运动,看看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此时老师发出惊讶的感叹,说:好!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已经产生了电流。(有可能学生做左右运动后还做其他方向的运动,并能详细的记录,有可能学生看到有电流产生实验就完了,就不做了,这时老师点拨,我们刚才看到导体左右运动有电流产生,那么其他方向呢?)

说明:让学生动手实验,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操作愿望,还可以发展学生对探索知识和规律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

分析与论证

演示实验学生做的同时,其他同学观察,也有学生在思考了。实验完毕,让全班学生4人一组分组讨论。再次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来分析一下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

询问讨论结果。

生答,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如果没有正确的答案或者没有学生回答,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左右,倾斜时有电流,而上下,前后无电流?

生思考,教师分析:在U形磁体内画出磁感线,并用黑板擦代替导体运动,把磁感线比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