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潘家初级中学课题材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1:12: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武进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中期评估表

课 题 名 称班班通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毕小波

负责人所在单位___武进区潘家初级中学

评 估 时 间 2 009年10月

课题管理网址 www.wjpjzx.net/ktwz

电子邮箱地址 wjpjcz@wjedu.net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电化教育中心

2009年制

1

课题简介:研究方案摘要、研究计划要点、预期成果等。 研究背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迫切高度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而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习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同样,素质教育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基础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及Internet教育网络在学校教学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评价提出挑战,信息技术不仅仅应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且应当做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载体,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本校作为农村初中,以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为主,课堂教学结构呆板,学生有时情绪低落,注意力不能保持高度集中,教师以传授文本知识为主,而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究,忽视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仍旧靠耗时间来争取成绩,这加重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也与当前减负增效的背景不相融合。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有的不擅使用多媒体,有的认为传统教育有优势。因而,当信息技术走进教师身边时,却还茫然得很,不能准确把握课堂中的角色,不能轻松掌控网络信息,虽然也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但只是在教师操纵下进行的“皮影”游戏,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的个性体验。当然,本校也存在了有利因素,从2005年起,多媒体设备进入各个班级,全校实现了班班通,掌握信息技术的青年人才较

2

为突出。在技术层面上能提供有力支持。如今,信息技术是实现互动过程的载体,是展示个性教学的舞台。如何充分利用“班班通”,让信息技术服务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们的目标。有鉴于此,我们提出这一课题并加以研究。 理论分析 1、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储存、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指与传递教育信息相联系的各种教学机器,如投影器、DVD机、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软件指承载教育信息的电视教材,如投影片、计算机软件等。 (2)运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指借助于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简便高效的课堂教学,并使信息技术媒体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3)所谓“班班通”,就是通过局域网络和闭路电视间的成功切换,使每个教室都能实现上网、演示课件、网络资源共享和视频节目播放,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班队会、文艺活动、家长会、公开课等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进行实况播放等。 2、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们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此,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们应该通过问题的实际与情境的渲染,将知识镶嵌于实现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的确是他们感兴趣的责任,从而积极投入解决问题方案的设计、实施、验证等探索活动中去,在发现问题、寻找策略进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