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2:47: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然而,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发现,大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逐年下降,学生们表达时语言贫乏,思维缺乏深度,加之亚洲各国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推崇,使人们意识到了重拾国学,重振国威的重要性,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2.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低段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中段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背诵优秀诗文六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从这样的要求中可以看到新课标提倡诵读经典。然而我们也发现,新课程标准推行了几年,就我们所看到的状况,学生真正受惠于新课标理念的并不多。比如,一二年级要求每个学生的阅读量达到5万字以上,可相关数据却显示,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是少之又少,我们还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怕写作文。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而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弱。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文化传承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早已看到抛弃诵读经典的问题的严重性。他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因此,他提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履,造成文化的断层,

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见《经典常谈》朱自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 4月)

今天我们不能不审慎地思考这个问题,“经”原来是文明的结晶,杂文生命根底的道理,不读经,中国人的理性架空了,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纵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为世人所尊重。

足见,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接受本国经典的训练是必须的义务。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意蕴丰富,境界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单是典籍的语言风格,就足为后世的模范。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循着前人的足迹而迈步的, 这种启蒙意识应该让学生从小接受。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前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诵读国学经典,将敦促教师自我学习的意识,从而达到个人文化修养的再提升。同时,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古诗教学研讨活动,积极探索诗歌教学的有效方式,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改变也必将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孩童时期就需要接受国学诵读经典的教育了,儿童经过正确的引导,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熟读背诵历史上的智慧精华——经典(论孟学庸、老子、庄子、顾问、唐诗……),那就可能在生命中渐渐产生影响力,等到长大,理解力增进了,他十五岁会懂一些,二十岁会再多懂一些,三十岁懂的又不一样了……随着人生经历的增长,对经典内涵会有更多的了解,伴着生命体验的丰富,对传统智慧将有更深的领悟,这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源头活水。

当学生有了这些丰厚的语言积淀,他才能从更深层次去认识周围的人、事、物,才能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才谈得上语言的运用。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

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指出: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认为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有种子的力量!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们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

《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这一课题,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推动本校学生诵读咱们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经史子集。让孩子学习先贤圣者的正确思想,得到圣贤思想的熏陶,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会向先贤靠齐,较之其他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信息时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更能抵抗住诱惑。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书籍的支撑。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一书里讲述了一件事。他说:“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回答说: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