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1:53: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单元主备人: 第一课时 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 )来表示。1厘米记作 ( )。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 )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归纳小结: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七、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