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5 0:54: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

一、导入新课

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推进新课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探究”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

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 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观察分发给各个小组的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

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燃烧前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较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1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的玻璃杯或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取下玻璃杯或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1)蜡烛熔化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2)玻璃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火柴梗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玻璃杯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探究步骤 点燃前 燃着时 熄灭后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圆柱、硬度小、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冒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实验结论 石蜡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 教学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

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1.对教材第13页图1-11操作的改进。

(1)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教材图1-11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做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①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混浊现象不明显。 ②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3.填写实验报告

教材第13页“探究(或实验)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烛观察到的现象

燃着时 燃?结论烧?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后?结论

??

????????

??观察到的现象

点燃前?

?结论?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从实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学生实验前,教师要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作好预判,以便及时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

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

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进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柴梗的处理等。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省时省力。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学会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 正确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难点 正确得出实验结论。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