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5:27: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一语文实验班讲义

高一浅易文言短文阅读系列

班级 姓名

一.孔子犹江海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说:同“悦”。 ④终业:完成学业。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犹江海 2.赐不能识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3.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三、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2.疑问代词“何”作宾语: 四、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二.罗生还镯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①孝廉:“举人”别称。②给:充足。③赍(jī):以物送人。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jiè)到。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 2.仆叩首;且屈指曰 3.竟寻至其家 4.鞭笞流血 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 6.举家感激 二、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 1 -

高一语文实验班讲义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3.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

三.刚峰宦囊

都御史刚峰海公①卒于官舍,同乡宦②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苏点其宦囊③,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③、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⑤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①刚峰海公:指海瑞。刚峰,海瑞的字。 ②宦(hu6n):作动词,做官。③宦囊:指海瑞死后的遗物、遗产。囊,口袋。 ④端:古代布帛长度单位,一端为二丈。⑤王司寇凤洲:指王世贞。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即千万言谀之 2.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二、下列对“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千言万语来奉承阿谀海瑞,也不如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 B.使用千言万语来赞美海瑞,能及得上王世贞这三句话的评价吗? C.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就是不同于对海瑞千万言的奉承阿谀。 D.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为千千万万对海瑞的赞美作佐证。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

2.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

3.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四、文中最能表明海瑞一生清廉的文字是:

五、引用王世贞的三句话,在人物描写的方法是:

四.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 2 -

高一语文实验班讲义

【注释】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国吏民皆来贺 2.有一老父衣粗衣 3.岂有说乎 4.敬受命 5.心益小

二、文中那位“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

三、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

四、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五、翻译

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

3.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五.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④不继,日昃⑤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古时指女子出嫁。 ②世家:家世。 ③南都:今河南商丘。 ④饘(zhān)粥:稠粥。 ⑤昃(zè):日偏西。 ⑥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南都 B.之虚所卖之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子将安之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范仲淹二岁而孤( ) 2.去之南都(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2.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