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2:14: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了解菌种分离的思路,及方法。

分离思路 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一般的菌种分离纯化和筛选步骤可分为采样、增殖与分离、发酵与性能测定等几个步骤。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②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③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④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样品的采取→预处理→培养→菌落的选择→初筛→复筛→性能的鉴定→菌种保藏

2、 菌种退化、复壮

菌种退化:指整个菌体在多次接种传代过程中逐渐造成菌种发酵力(如糖、氮的消耗)或繁殖力(如孢子的产生)下降或发酵产物得率降低的现象。

菌种的复壮是指使衰退的菌种恢复原来优良性状。狭义的复壮是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测定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措施。

3、 菌种育种的方法。

菌种选育方法:1.自然选育:生产中根据菌种自发突变的特点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方法:①通过表现形态来淘汰不良菌株。常采用单菌落分离法。②通过目的代谢物产量考察。③进行遗传基因型纯度试验。④传代的稳定性试验。 2.诱变育种: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人工诱发基因突变进行的筛选,称诱变育种。

3.高产突变株的筛选:①根据形态特征筛选:根据菌落和菌体(包括菌丝体、孢子)的形态突变筛选可见的高产突变株。②根据代谢调节特点筛选:根据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机制来选择特定的突变体。③根据其他生理特性筛选:

4.体内基因重组育种:指重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即采用转化、转导、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等遗传学方法和技术,使微生物细胞内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或基因的重新组合),改变遗传物质的成分、数量和结构,从而获得优良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5.DNA 体外重组技术(in vitro recombination DNA technology)(基因工程技术):根据需要用人工方法取得供体DNA 上的基因,在体外重组于载体DNA 上,再转移入受体细胞,使其复制、转录和翻译,表达出供体原有的遗传性状。

4、 培养基—菌体生长所需的营养以及其它必须的条件

碳源:用于供给菌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构成菌体细胞以及代谢产物的物质基础。通常用作碳源的物质有糖类、脂肪、及某些有机酸。霉菌和放线菌均可利用脂肪和某些有机酸作为碳源。

氮源:用于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和代谢产物,即蛋白质及氨基酸之类的含氮代谢物,通常所用的氮源可分为有机和无机氮源。有机氮源:花生饼,鱼粉,酵母粉;无机氮源:氨水,尿素,硝酸钠等。

无机盐:构成菌体的成分,作为酶的组成部分或维持酶的活性,调姐渗透压、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微生物生长发育和生物合成过程需要铅、镁、磷、硫、铁、钾、钠、氯、锌、钴、锰等无机盐类与微量元素。

特殊生长因子:构成辅酶的组成部分,促进生命活动进行。包括:生物素、硫胺素、对氨基苯甲酸、肌酸等,需要量极少。 水:生长必需,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及代谢产物必须溶解于水中,才能通过细胞膜被吸收或排出。体内各种生化反应也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

5、 了解种子扩培的工艺过程及其中的基本概念如种子培养基。

三级发酵流程:斜面菌种 一级种子摇床培养 二级种子罐培养 三级种子罐扩大培养 发酵罐

培养基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可分为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三种。孢子培养基是供菌种繁殖孢子的一种常用固体培养基,对这种培养基的要求是能使菌 体迅速生长,产生较多优质的孢子,并要求这种培养基不易引起菌种发生变异。

种子培养基是供孢子发芽、生长和大量繁殖菌丝体,并使菌体长得粗壮,成为活力强的“种子”。发酵培养基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之用。它既要使种子接种后能迅速生长,达到一定的菌丝浓度,又要使长好的菌体能迅速合成需产物。

6、 理解种子扩培的目的和要求

种子扩培的目的:⑴接种量的需要;⑵菌种的驯化;⑶缩短发酵时间、保证生产水平。 - 1 -

种子的要求:⑴总量及浓度能满足要求;⑵个体与群体生理状况都稳定;⑶活力强,移种至发酵后,能够迅速生长;⑷无杂菌污染。

7、 掌握控制种子质量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菌种扩大培养的关键就是搞好种子罐的扩大培养,影响种子罐培养的主要因素包括营养条件、培养条件、染菌的控制、种子罐的级数和接种量控制等。种子罐培养除了根据菌种特性或生产条件恰当选择外,还应为菌种的生长创造一个最合适的培养条件。 培养基:根据不同微生物进行选择。一般种子罐是培养菌体,糖分要少而氮源要多,无机氮源比例要大。种子罐和发酵罐的培养基成分相同,使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种移植在适宜环境中发酵,可大大缩短其生长延滞期。

种龄和接种量:选对数生长期。大量接入成熟的菌种可以缩短生长过程的缓慢期,而缩短发酵周期。所以一般扩大培养都进行二级发酵或三级发酵。接种量影响缓慢期原因:移种过程中把微生物生长和分裂所必需的代谢物一起带进去,从而利于微生物立即进入对数生长期。接种量和培养物的生长过程的缓慢期长短呈反比。

温度:影响酶反应。选择微生物最适温度。温度和微生物生长关系:最适温度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生长阶段的微生物对温度反应不同。缓慢期的细菌置于最适生长温度附近,可缩短缓慢期,置于较低温度则延长。对数生长期,若在略低于最适温度培养,即使在发酵过程中升温,其作用也较弱。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温度,既有利于菌体生长,又能避免热作用的破坏。生长后期的细菌,生长速度取决于溶解氧。控制种子罐温度安装热交换设备,冬季加热。

PH: 影响酶反应。反应过程中PH会改变,阴离子如醋酸根、磷酸根被吸收或氮源被利用后NH3产生使PH上升;阳离子如NH4+, K+被吸收或有机酸积累使下降。高碳源培养基倾向于酸性PH转移,高氮源倾向于碱性。调节PH:酸碱溶液、缓冲液及各种生理缓冲液。 通气搅拌:通气供给大量的氧,搅拌使通气效果更好,利于热交换,使培养液温度一致,利于营养物质和代谢物分散。通气量多少按溶解氧多少和培养液粘度决定。不可剧烈搅拌,会产生涌泡,使液膜表面酶变性,泡沫过多增加污染机会。 泡沫:泡沫持久存在影响微生物对氧吸收,妨碍CO2排除,不利发酵。消泡措施:化学和机械消泡。

染菌控制:原因设备灭菌不彻底,空气净化不好,无菌操作不严,菌种不纯。加强消毒,定期检查,反复分离菌种。

种子罐级数的确定:取决菌种性质,孢子数,孢子发芽,菌丝繁殖速度,发酵罐中种子培养液的最低接种量,种子罐和发酵罐的容积比。

8、 了解连续培养技术

连续培养:指在一开放系统中,以一定的速度向发酵罐内连续供给新鲜培养基,同时以相同速度将含有微生物和产物的培养液从发酵罐内放出,从而使发酵罐内液体量维持恒定,使培养物在近似恒定状态下生长和进行代谢活动的方法。

9、 氧的供需及对发酵的影响中的几个概念,如呼吸强度(QO2),产物比生产速率 供氧是指空气中的氧气从空气泡里通过气膜、气液界面和液膜扩散到液体主流中。 耗氧是指氧分子自液体主流通过液膜、菌丝丛、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

呼吸强度:单位重量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量,以QO2 表示,单位[mmolO2/(g 干菌体·h)],亦称氧的比消耗速率。 耗氧速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氧量,以r 表示,单位为[ mmolO2/(L·h)]。

菌体的比生长速率:单位重量的菌体瞬时增量μ=(dx/dt)/x;单位为1/h,其中x—菌体浓度( g/L )

产物的形成比速:单位时间内单位菌体形成产物(菌体)的量π=(dp/dt)/x,;单位为1/h,其中p—产物浓度( g/L ) 基质的比消耗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菌体消耗基质的量(ds/dt)/x;单位为1/h,其中s—底物浓度(g/L ) 产物比生产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发酵液生产产物的量(dp/dt/dv)

10、掌握反应器氧的传递方程,及其参数的测定

氧传质方程式:N=KLα(c*-cL)=KGα(p-p*)= KLα(p-p*)/H 式中:N---单位体积液体氧的传递速率,[kmol/m3·h]; KLα---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h-1);

KGα---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kmol/m3·h·MPa]; cL---溶液中氧的实际浓度,(kmol/m3);

c*---与气相中氧分压p平衡时溶液中氧浓度,(kmol/m3); p---气相中氧的分压,(Mpa);

p*---与液相中氧浓度c平衡时的氧分压,(Mpa);

- 2 -

H---亨利常数,(m3·Mpa/ kmol)。

氧传递系数的测定方法很多,如亚硫酸盐氧化法、极谱法、物料衡算法、动态法、排气法以及复膜电极法等。

11、体积溶氧系数概念,深入理解Kla的意义

以单位体积的液体中所具有的氧的传递面积为a (m2/m3) OTR=KLα(C*–CL ) KLα以氧浓度为推动力的容积氧传递系数,反映了设备的供氧能力

12、掌握发酵过程中溶氧浓度的调节方法,并认识监控溶氧浓度的意义

控制溶氧的工艺手段主要是从供氧和需氧两方面来考虑,前已述及影响供氧效果的主要因素有:通气流量(通风量);搅拌速度;气体组分中的氧分压;罐压;温度;培养基的物理性质等。而影响需氧的则是菌体的生理特性,诸如不同菌龄的呼吸强度差别,基质加入时菌体耗氧的增加等。

工艺上主要的控制手段有以下几种:改变通气速率(增大通风量),改变通气速率主要是通过变化KL来改变供氧能力;改变搅拌速度,一般说来,改变搅拌速度的效果要比改变通气速率大;改变气体组成中的氧分压;改变罐压;改变发酵液的理化性质;加入传氧中间介质:传氧中间介质有:1)血红蛋白;2)烃类碳氢化合物(煤油、石蜡、甲苯与水等);3)含氟碳化物。

监测溶氧浓度意义:帮助找出氧供需不平衡的原因:当OUR(r)与DO反向变化时,表明其限制因素为细胞水平的菌体代谢问题, 当OUR(r)与DO同向变化时,表明其限制因素为工程水平的氧传递问题。此时溶氧处于临界氧以下(这一结论)可客观地、动态地把握临界氧水平及氧平衡的制约因素;为决定种子罐移种和发酵罐放罐提供依据;为一些不可测变量进行间接计算;预测染菌;预告故障;质量控制;中间补料;自动控制提供参数

13、泡沫对发酵有哪些有益之处,哪些有害之处?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有益) 气体分散、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有害)发酵罐的装料系統减少造成大量逃液,导致产物损失;泡沫升到罐顶可能从轴封渗出,增加染菌的机会;使部分菌丝粘附在罐盖或罐壁上而失去作用;影响通气搅拌的正常进行,防碍菌体呼吸,造成代谢异常,导致产量下降;使菌体提早自溶。

14、对消泡剂有哪些要求?

消泡剂的选择:消泡剂必须是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以使消泡剂对气—液界面的分散系数足够大;消泡剂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以保持其持久的消泡或抑泡性能;对人、畜无害,对菌体生长和代谢无影响,不影响产品的提炼和产品质量;不影响氧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和传递;来源方便,价格便宜。

15、常用的消泡剂有哪几类?

常用消泡剂有天然油脂、高级醇类、脂肪酸和酯类、聚醚类、硅酮类。

16、代谢控制发酵、反馈抑制、菌种的回复突变、巴斯德效应、菌种复壮、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概念

代谢控制发酵: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这种发酵称为代谢控制发酵。 反馈抑制:是指最终产物抑制作用,即在合成过程中有生物合成途径的终点产物对该途径的酶的反应,所引起的抑制作用。

菌种的回复突变:凡是变异菌因遗传组成的自身修复,原有的遗传障碍解除,导致代谢途径再变化,恢复原有特性,表现出已获得的优良性状退化。

巴斯德效应:在好氧条件下,酵母的发酵能力降低,即由于呼吸作用的进行使酒精产量大为降低。

菌种复壮:指使衰退的菌种恢复原来优良性状。狭义的复壮是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测定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措施;

抗代谢结构类似物突变株:对于代谢产物的结构类似物的抗性突变株。代谢产物对代谢途径有抑制(阻遏作用),使其酶不能合成,而代谢结构类似物存在时,与代谢产物结构类似,起相同作用,使反应的酶无法合成,但结构类似物并不减少(因为它不参与蛋白质代谢)。其抗性菌株就是在代谢结构类似物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合成代谢产物,使产物大量积累。 - 3 -

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如果通过诱变使天冬氨酸激酶编码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使天冬氨酸激酶对赖氨酸及结构类似物不敏感,即使在过量苏氨酸存在时,该酶也不与赖氨酸或结构类似物结合,但酶的活性中心不变。

17、对于黏稠的发酵液应选怎样的消泡剂,对于较稀的发酵液应选怎样的消泡剂?

当泡沫的液膜具有较大的表面黏度时,加入某些分子内聚力较弱的物质,以降低液膜的表面黏度,从而促使液膜的液体流失而使泡沫破裂。用于水体系的消泡剂,活性成分的分子,须为强疏水弱亲水,HLB值在1.53范围,作用才最好。

聚醚类消泡剂种类很多我国常用的主要是甘油三羟基聚醚。六十年代发明此类消泡剂,美国道康宁化学公司首先投产。它是以甘油为起始剂,由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的混合物进行加成聚合而制成的。只在甘油分子上加成聚合环氧丙烷的产物叫聚氧丙烯甘油定名为GP型消泡剂;用于链霉素发酵,代替天然油,加入基础料,效果很好。在GP型消泡剂的聚丙二醇链节末端再加成环氧乙烷,成为链端是亲水基的聚氧乙烯氧丙烯甘油,也叫GPE型消泡剂(泡敌)。按照环氧乙烷加成量为10%,20%,??50%分别称为GPE10,GPE20,??GPE50。这类消泡剂称为“泡敌”。用于四环素发酵效果很好,相当于豆油的10~20倍。

GP型的消泡剂亲水性差,在发泡介质中的溶解度小,所以宜使用在稀薄的发酵液中。它的抑泡能力比消泡能力优越,适宜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以抑制整个发酵过程的泡沫产生。

GPE型消泡剂亲水性较好,在发泡介质中易铺展,消泡能力强,但溶解度也较大,消泡活性维持时间短,因此用在粘稠发酵液中效果较好。

有一种新的聚醚类消泡剂,在GPE型消泡剂链端用疏水基硬脂酸酯封头,便形成两端是疏水链,当中间隔有亲水链的嵌段共聚物。这种结构的分子易于平卧状聚集在气液界面,因而表面活性强,消泡效率高。这类化合物叫GPES型消泡剂。

18、染菌对不同品系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发酵染菌对不同品种的影响:放线菌由于生长的最适pH 为7 左右,因此染细菌为多,而霉菌生长pH 为5 左右,因此染酵母菌为多。青霉素发酵染菌,绝大多数杂菌都能直接产生青霉素酶,而另一些杂菌则可被青霉素诱导而产生青霉素酶。不论在发酵前期、中期或后期,染有能产生青霉素酶的杂菌,都能使青霉素迅速破坏。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虽不象青霉素发酵染菌那样一无所得,但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如杂菌大量消耗营养干扰生产菌的正常代谢;改变pH,降低产量。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念菌素等抗生素抑制霉菌,对细菌几乎没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疫苗生产危害很大。现在疫苗多采用深层培养,这是一类不加提纯而直接使用的产品,在其深层培养过程中,一旦污染杂菌,不论死菌、活菌或内外毒素,都应全部废弃。因此,发酵罐容积越大,污染杂菌后的损失也越大。

19染不同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污染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微生物的影响:①污染噬菌体:噬菌体的感染力很强,传播蔓延迅速,也较防治,故危害极大。污染噬菌体后,可使发酵产量大幅度下降,严重的造成断种,被迫停产。②污染其它杂菌:有些杂菌会使生产菌自溶产生大量泡沫,即使添加消泡剂也无法控制逃液,影响发酵过程的通气搅拌。有的杂菌会使发酵液发臭、发酸,致使pH 下降,使不耐酸的产品破坏。特别是染芽孢杆菌,由于芽孢耐热,不易杀死,往往一次染菌后会反复染菌。

20 不同时间染菌对发酵的影响?

不同时间染菌对发酵的影响:①种子培养期染菌:由于接种量较小,生产菌生长一开始不占优势,而且培养液中几乎没有抗生素(产物)或只有很少抗生素(产物)。因而它防御杂菌能力低,容易污染杂菌。如在此阶段染菌,应将培养液全部废弃。②发酵前期染菌:发酵前期最易染菌,且危害最大。因为发酵前期菌量不很多,与杂菌没有竞争优势;且还未合成产物(抗生素)或产生很少,抵御杂菌能力弱。在这个时期要特别警惕以制止染菌的发生。可以用降低培养温度,调整补料量,用酸碱调pH 值,缩短培养周期等措施予以补救。如果前期染菌,且培养基养料消耗不多,可以重新灭菌,补加一些营养,重新接种再用。③发酵中期染菌:发酵中期染菌会严重干扰产生菌的代谢。杂菌大量产酸,培养液pH 下降;糖、氮消耗快,发酵液发粘,菌丝自溶,产物分泌减少或停止,有时甚至会使已产生的产物分解。有时也会使发酵液发臭,产生大量泡沫。降温培养,减少补料,密切注意代谢变化情况。如果发酵单位到达一定水平可以提前放罐,或者抗生素生产中可以将高单位的发酵液输送一部分到染菌罐,抑制杂菌。④发酵后期染菌:发酵后期发酵液内已积累大量的产物,特别是抗生素,对杂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能力。因此如果染菌不多,对生产影响不大。如果染菌严重,又破坏性较大,可以提前放罐。

- 4 -

21.发酵染菌对提炼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⑴发酵染菌对过滤的影响:染菌的发酵液一般发粘,菌体大多数自溶,所以在发酵液过滤时不能或很难形成滤饼,导致过滤困难。即使采取加热、冷却、添加助滤剂等措施,使部分蛋白质凝聚,但效果并不理想。因过滤困难而大幅度降低过滤收率,直接影响提炼总收率。⑵发酵染菌对提炼的影响:染菌发酵液中含有比正常发酵液更多的水溶性蛋白和其它杂质。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提炼工艺,则极易发生乳化,很难使水相和溶剂相分离,影响进一步提纯。采用直接用离子交换树脂的提取工艺,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染菌后大量杂菌黏附在离子交换树脂表面,或被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大大降低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而且有的杂菌很难用水冲洗干净,洗脱时与产物一起进入洗脱液,影响进一步提纯。

22、有哪些原因会引起染菌?

发酵染菌原因列于下:种子带菌或怀疑种子带菌、接种时罐压跌零、培养基灭菌不透、总空气系统有菌、泡沫冒顶、夹套穿孔、盘管穿孔、接种管穿孔、阀门渗漏、搅拌轴密封渗漏、罐盖漏、其它设备渗漏、操作原因、管理不善等。管理不善包括进罐前未做设备严密度检查、接种违反操作规程、检修质量缺乏验收制度、操作不熟练、配料违反工艺规程、调度不当等。造成染菌的主要原因总结为设备渗漏、空气带菌、种子带菌、灭菌不彻底、技术管理不善。

23、染菌以后应采取什么措施?

种子培养期染菌处理:一旦发现种子受到杂菌污染,应经灭菌后弃之,并对种子罐、管道等进行仔细检查和彻底灭菌。采用备用种子,如无备用种子,可以选择一个适当菌龄的发酵罐内的发酵液作为种子,进行“倒种”处理,接入新鲜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从而保证发酵生产的正常进行。

发酵前期染菌处理:当发酵前期发现染菌后,如培养基中的碳、氮源含量还比较高时,终止发酵,将培养基加热至规定温度,重新进行灭菌后,再接入种子进行发酵;如果此时染菌已造成较大的危害,培养基中的碳、氮源的消耗已比较多,则可放掉部分料液,补充新鲜的培养基,重新进行灭菌处理后,再接种进行发酵。也可以采取降温培养、调节 pH、调整补料量、补加培养基等措施进行处理。

发酵中、后期染菌处理:发酵中、后期染菌或发酵前期轻微染菌而发现较晚时,可以加入适当的杀菌剂或抗生素以及正常的发酵液,以抑制杂菌的生长速度,也可采取降低培养温度、降低通风量、停止搅拌、少量补糖等措施进行处理。当然如果发酵过程的产物代谢已达一定水平,此时产品的含量若达一定值,只要明确是染菌也可以放罐。对于没有提取价值的发酵液,废弃前应加热至120度以上、保持30min后才能排放。

染菌后对设备的处理:染菌后的发酵罐在重新使用前,必须在放罐后进行彻底清洗,空罐加热灭菌后至120度以上、保持30min后才能使用。也可用甲醇熏蒸或甲醇溶液浸泡12h以上等方法进行处理。

(染菌后的培养基必须灭菌后才可放下水道。灭菌方法:可通蒸汽灭菌,也可加入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搅拌半小时,才放下水道。否则由于各罐的管道相通,会造成其它罐的染菌,而且直接放下水道也会造成空气的污染而导致其它罐批染菌。凡染菌的罐要找染菌的原因,对症下药,该罐也要彻底清洗,进行空罐消毒,才可进罐。染菌厉害时,车间环境要用石灰消毒,空气用甲醛熏蒸。特别,若染噬菌体,空气必须用甲醛蒸汽消毒。)

24、为什么会感染噬菌体?感染了噬菌体后应采取哪些措施?

1.产生噬菌体的原因:通常在工厂投产初期并不感到噬菌体的危害,经过1~2 年以后,主要是由于生产和试验过程中不断不加注意地把许多活菌体排放到环境中去,自然界中的噬菌体就在活菌体中大量生长,造成了自然界中噬菌体增殖的好机会。这些噬菌体随着风沙尘土和空气流动传播,以及人们的走动、车辆的往来也携带着噬菌体到处传播,使噬菌体有可能潜入生产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通过空气系统进入种子室、种子罐、发酵罐。

2. 生产中一旦污染了噬菌体,可采用下列措施加以挽救:并罐法、轮换使用菌种或使用抗性菌株、放罐重消法、罐内灭噬菌体法。 (发酵液必须灭菌后才可放下水道;寻找染菌的原因;停产大消毒(用漂白粉、次氯酸钠、甲醛等对厂房和设备的所有角落进行大消毒)。更换菌种或转产其他产品。)

25、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依赖可分类成哪几类微生物?

不同微生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根据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大致可分为四类:嗜冷菌适应于0~26℃生长,嗜温菌适应于15~43℃生长,嗜热菌适应于37~65℃生长,嗜高温菌适应于65℃以上生长。

26、微生物对温度要求不同的原理是什么?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