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笔记一(童庆炳)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8:5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 第一编 导 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 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该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的品格。 概念解释 1、 文艺学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

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3、文学批评

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播音主持培训|广播电视编导培训|数字媒体专业|中传考研|广播电视艺术学: 4、文学史

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后来列宁、毛泽东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新的命题,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是供人消费的。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一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尔夫所创,其含义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相近,但不涉及精神、宇宙等范畴。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它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塞姆(John Crowe Ransom,1888—1974)提出的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

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其相互影响往往有着中介环节,所以在发展上可以不同步,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关系”。它的具体表现有两种典型状况: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如古希腊时高度繁荣的神话、史诗,成为后代不可企及的范本;二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地区,如19世纪的俄国文学比英、法文学并不逊色,而俄国是欧洲的经济落后地区。 ◆关于文学活动四个阶段及其构成.

从文学反映活动、文学表现活动、作者创造的活动、以及读者在创造的活动几个方面,来考察文学活动的几个断面,它同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文学四要素之说有所相通 作品、宇宙(世界)、作家、读者四个要素

◆ 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其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人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

其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诗这种文 学体裁成熟时间较早,它往往讲求韵律、节奏,而这与人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如通过劳动号子来协调步伐,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狩猎者队伍的推进速度与包围猎物时的队形等。早期的诗歌,从文学史的发掘、整理情况采看,它基本上是作为歌曲的唱词出现的,同时在吟诵中,往往伴随着吟诵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诗歌、音乐、舞蹈几种艺术形式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文学发展在最终意义上是受经济制约的,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发展的动因可以粗略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的变革往往首先表现在政治等领域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又进一步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艺术的变革就与政治上的变革要求直接相关;在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也可以找到政治上革新要求的影响,它们都不是由经济直接推动的文学变革。

其二,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有着它相对的独立性。如诗歌文体对于韵律、句式的一些调整,小说文体在叙事模式上的一些演进,大都是文学发展自身规律在起作用,与经济的关系不明显。 其三,在承认经济状况与文学的变化发展并非一一对应的同时,还应看到经济的影响也是可以反映在文学领域中的。古希腊城邦制国家以市民作为公民主体,它的戏剧艺术很早就步人了发达阶段。而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民居住分散,闲暇时间不多,也没有建立商品消费的生活模式,这使中国戏剧长期停留在巫术仪式、傩戏阶段。中国戏剧的兴盛起于南宋时江南的一些商业城市。江南一带物产丰裕、生活舒适、居民集中,使得戏剧艺术有着广大的市场,能够得到经济保障,因而有了很快的发展。在欧美国家,长篇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之后,

几百年来,成果丰硕,它与版权法等经济法规的推行直接相关。电影业的发展在技术上有赖于科技,而在制作中有赖于一些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从上述方面,可见经济因素对文学发展的直接影响。

总之,推动文学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有着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在这种种原因中,有些与经济因素相关,有些则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最终决定意义上,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文学活动的整体性

以《诗经》为例,春秋之前,社会上流传的“诗”成千上万首,传说孔子将其纂集删编为一册,只取305首,称为“诗三百”。他将其主题归纳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无邪”的含义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合乎礼仪规范,有助于增进社会伦理秩序的。孔子的这一概括将本来是不同作者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的写作动机下创作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诗经》的阅读就是在孔子这一诠释下来接受的,就是说,它的创作状况的差异在接受活动中得到了整合,体现出统一的特性,并且对于其后的诗歌创作和批评起到了示范性的影响。在这里体现出了文学活动的各个阶段的整体性。 ◆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 文学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经济因素是其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所谓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指文学发展中,对其进程起直接影响的可能是诸如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 但其根本原因,往往可以追溯到经济因素。 ◆弗雷泽的巫术理论

弗雷泽(工·G·Frazer,1854—1941),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民俗学家和古典文学专家。他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是多次修改出版的《金枝》。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文学历来有三种不同含义:第一,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第二,狭义文学专指今日所谓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因素的语言作品;第三,折中义文学是那种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第一,文学指人们的说、写、听、读、思等活动及其产品即话语活动和话语产品,简称话语;第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受社会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第三,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产物。总之,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文学活动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3。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名词解释—— 1、广义文学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狭义文学

狭义文学是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