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7:06: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7―9章)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7―9章)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它不能离开 物体 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至少要有 两个 物体,它们之间 不一定 接触,其中一个是 施力物体 ,另一个是 受力物体 。。力一般用大写字母 F 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 ,简称 牛 ,其符号是 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 2、力可以产生 两种 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这几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3、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 大小 、方向和 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 力的三要素 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 力的示意图 。 练习:画出放在桌面上的重力为20N的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互为 受力物体 和 施力物体 。它们每个物体都既是 施力物体 ,同时也是 受力物体 。 第二节 弹力 1、直尺、弹簧等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如橡皮泥、面团等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物体由于发生 弹性形变 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 拉力 、提力 、压力 、支持力 都属于弹力。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材料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测量力的工具是 测力计 ,常用的测力计是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所测力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5)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在静止或匀速直线拉到中示数稳定后读数。 练习:读出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第三节 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用符号 G 表示。 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是 G=mg ,其中G表示 重力 ,单位是 N ,m表示 质量 ,单位是 kg ,g表示 重力与质量的比 ,其值是g=G/m=9.8N/kg ,它表示的含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
小为9.8N 。公式变形可计算m=G/g 3、其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即与水平面相垂直。利用铅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和利用铅垂线与三角尺(T形架)检验桌面是否水平都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原理工作的。 4、重力的作用点叫 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采用 悬挂法或平衡法 来确定。 练习:画出下列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第八章 运动与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始速度相同,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表面滑行的距离的长短。 可得结论是: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小车收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由此可推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实验可以推理得出的物理学基本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时,总保持 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说总保持 原来的运动 状态,原来 运动 的则会做 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 静止 的仍保持 静止。 牛顿第一定律也说明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惯性定律 ,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3、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固有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无关。 解释惯性想象的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你,阐明其原来的运动状态; (2).说明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到力而改变了运动状态; (3). 说明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说明结果。 练习:解释下列现象: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 答:乘客原来随行驶的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脚已随车停止运动,而身体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因此 身体会向前倾。 4、利用惯性的实例:跳远助跑,紧固锤头,扔铅球、标枪,拍灰尘, 防止惯性造成的危害:系安全带,保持车距,限速限载,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越大,运动状态越易改变;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第二节 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几个力称为 平衡力 。 物体在受平衡力时处于 静止状态 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称为 平衡状态 , 在不受力时处于 静止状态 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不能称为 平衡状态。 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状态,如物体处于不是这两种状态的其它状态时,则一定运动状态在改变。 2、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1) 判断物体是否受一对平衡力 A根据状态: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两个力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求不能直接测量的未知力(如支持力,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大小和方向 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两个力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未知力与已知